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砥砺前行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2018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年会会议记录(3)


    邱婧(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以当代凉山彝族社会流动中的彝族文学为个案,研究诗人这种民族文化中的精英分子,如何在社会的流动和变化中如何去开始新的写作。她认为当下彝族多元化的写作中有一部分延续了五六十年代的抒情模式,但更多的是转向了写实。祁泽宇(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主要从民族、国家、世界的多种文化视角分析当代回族代表作家石舒清的文学。孙丰蕊(广西民族大学)要通过黄佩华小说中的民俗事项略述、民俗在女性悲剧命运中的深刻折射、民俗呈现与地域想象这三个层面来探索黄佩华小说中的民俗世界构建及其对作家创作的意义。吴晓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梳理了学界很多人都感到迷惑的盘古与盘瓠的关系问题,二者之间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盘瓠神话与盘古神话的关系,一是盘瓠名称与盘古名称的关系。吴佳佳(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以阿来的景观叙事为切入点,论述阿来如何通过两种景观叙事来表达一种权利意识。韦足梅(四川大学博士生)从生态审美、生态智慧和万物教化三个层面来分析诗集《大凉山》。王素敏(包头师范学院)从受众心理学的角度对影片典型意向的选取进行分析,借助它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效果和局限来思考其对民族文化传播的启示。王晓艳(云南农业大学)讨论了在场域缺乏的条件下,德昂族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史诗如何被创编和传承。
    王植(暨南大学)认为通过对沈从文的《长河》初版本和全集版本的对比分析中发现沈从文正在增补性重写中深化了他对中国现代性之路的反思,也开启了他其后贯穿整个四十年代的新的创作路径。汪娟(嘉兴学院)认为汉族作家笔下的少数民族书写趋同性体现在异域风情的描写和历史化的取向形成了一种“他者的镜像”。王琛(西藏民族大学)通过《无性别的神》中梦境心理学解读和水与宗教等联系相结合,引发对民族历史发展的思考。魏春春(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认为王小忠的短篇小说内容涉及到学生时代、教师生涯、家庭危机、传统生活等,并随着成长开始运用文学表现传统的无力。徐美恒(天津广播电视大学)认为《格萨尔》在颜色崇尚方面与中华远古文明保持着相同的审美心理习惯,在动物喜好方面也与中华远古文明保持着一致的情感基因。徐汉晖(凯里学院)认为当代苗侗文学的创作颇具地域性、民族性、日常性,热衷表现小感情、小见闻、小志趣、小境界,主题思想以讴歌和赞美为主调。徐勇(浙江师范大学)认为土家族作家田耳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多余人”丁姓主人公形象,反映了其追求去戏剧化的写作方式。
    徐寅(天津财经大学)强调从事汉语写作的藏族女作家们要尽可能客观地展现自己的族裔文化立场,避免以“文化他者”的眼光进入到母族文化内部造成身份认同的尴尬。向柏松(中南民族大学)认为始祖神话奠定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依存环境、精神内核、基本框架,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最初的源头和最坚实的基础。余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认为贵州少数民族电影在参与民族身份认同建构过程中,族群身份认同的日益凸显、寻求“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国家认同也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杨荣(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从民族精神、民族习俗、民族信仰三个角度解释了肖勤近些年来中短篇小说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民族性。曾利君(西南大学)认为阿来小说对嘉绒边地与汉地空间展开的对照式书写、对族群命运与中国命运的“共同性”揭示,凸显了“族与国”命运相连的共生状态。张宏勇(云南农业大学)从塑造“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悲剧人物形象、阶层的固化与对立、底层人物的相互戕害、现实主义的“底层书写”、“80后”的满族陕籍身份五个方面对满族作家周子湘的小说创作进行了剖析。
    杨荣昌(楚雄师范学院)认为不同年龄的彝族女性诗人都一致采用平和的方式表达了心中的伤感,当代彝族女性诗歌具有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张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指出哈尼族神话研究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学院派学术实践,是多重力量合作、碰撞与消长的学术史,是哈尼族文化向现代性转型的历史标记。张晨(广西艺术学院)从艺术场和商业场域两种层面分析了撒尔嗬的重构过程,认为普通民众才是撒尔嗬撒尔嗬商品化的最早驱动力。褚旭(中山大学)从游牧民族精神世界的深层拷问、价值取向的代际隔阂、生存模式的本真省思三个方面出发对乌热尔图的民族小说创作进行了探讨。周锦国(大理大学)认为元代白族女诗人段羌娜的诗歌体现了白族文人积极吸收中原汉文化,是汉文写作在边疆的表现。
    五、第四分会场:学科建设与大系编写
    阿布都外力(西北民族大学)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强调要进一步加深学习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思想理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阿卜杜外力艾萨(西北民族大学)梳理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维吾尔朦胧诗的文学创作现象,并从朦胧诗的框架、影响及其共性对维吾尔朦胧诗做出了界定。毕海(中央民族大学)从旧形式/民族形式争论与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形式改造利用的困境及其可能性、和现代“民间文学”的知识谱系和与文化政治等几个方面讨论了新文学与民间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宝音达(新疆师范大学)提出新疆蒙古族民间文学的现状与书面文学相比,民间文学遗产更加丰富。拜合提亚尔阿卜杜喀迪尔(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将阿凡提故事中的反腐倡廉内容与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
    冯文开(内蒙古大学)提出巴·布林贝赫先生具有作为诗人与学者的双重身份,他通过创作、阅读蒙古史诗提出了史诗“神圣性、规范性、原始性”的共同特征。林安宁(广西师范学院)认为《密洛陀古歌》与《古事记》的神谱虽存在叙述的差异性,但二者在神谱的严密性上是深层一致的。何城禁(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以《无性别的神》中的拉萨贵族小姐央吉卓玛为叙述视角,运用空间叙事构建了整部小说,呈现出女性生存空间的扩大。刘为钦(中南民族大学)讨论了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当代学位制度中的地位,对少数民族专业的学科发展进行了梳理。罗海燕(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讨论了元代高丽作家群体及其文学活动,梳理了该群体的发展历程、文学活动及其对元代文坛的影响。李锋(中南民族大学)对清代壮族文论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概述分析了诗话、文话、书论、序跋、论诗这五类文论。满全(内蒙古师范大学)认为蒙古文学有利于增加世界文学创作语言、审美体系、题材内容、思想内涵、精神诉求的丰富性,具有世界性意义。努尔麦麦提·依马木(西北民族大学)从口头表演艺术的交流行为、文化传统与口头表演艺术的紧密联系,以及口头艺术文本表演过程的易变性、新生性等方面对口头表演的理论与发展研究进行了论述。努尔古丽·如孜(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分析了维吾尔网络文学的形成发展过程、特征特点以及研究现状。任玲(西藏民族大学)对扎西才让笔下传统女性、知识女性、叛逆女性的生存样态进行论析,直面女性生存的悲剧、日常生活以及她们在生活中的个性表达。木克热木·艾买提(中国社会科学院)分析了刀郎木卡姆唱词的内容结构特点、语言艺术特征等。曲圣琪(南京财经大学)认为当代满族女性文学叙事揭示了满族文化传统中蕴含的本土女权/女性主义。热孜叶·亚生江(西北民族大学)对阿凡提故事形式进行了教育、伦理道德、讽刺性、哲学性、娱乐性等功能的分类。王宪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依据神话母题具有对各族神话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文化功能,提出了将母题检索的多种形式应用于中国神话数据库建设中。吴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梳理了古代民族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分析了目前关于古代民族文学研究的成果实绩,并提出文献整理不足、研究方法有待提高等问题。吴一文(贵州警察学院)对苗族文艺起源观进行了梳理和研究,提出了苗族民间对于文艺起源的仿生说、神授说、天上说、劳动说的四种认识。赵静(廊坊师范学院)从20世纪前半期、20世纪后半期及21世纪三个阶段对耶律楚材及其家族文学研究史的发展进行综合分析。
    古丽米热库尔班江(西北民族大学)介绍了奶茶在维吾尔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制作方法以及维吾尔常用茶的分类。向贵云(湘南学院)探讨了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对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产生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杨杰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以东巴叙事传统为个案,提出了民族文学研究的多维度研究范式——从东巴叙事传统的共识性、历时性两个视角,对不同文本、不同文类、不同文化类别、不同民族的叙事传统进行比较研究。袁咏心(中南民族大学博士生)从宗法阐释的确立与发展、典型与范式、目标指向三方面指明宗法对中国神话所施加的深层影响及中国神话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六、闭幕式:砥砺前行中的中国民族文学
    大会闭幕式由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秘书长吴晓东主持,学会副会长多洛肯教授对此次大会进行了总结。
    此次年会收到的学术论文数量达234篇,全国各地230多位师生参加了本届年会,更可贵的是有众多青年学子参会,这体现出学会的盛大影响力。本次年会论文来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到的单个民族有25个,研究领域涉及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现当代文学、民间文学与口头传统文学、建设少数民族文学学科,这彰显出少数民族文学的蓬勃生命力。多洛肯教授肯定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界取得的成就。同时多洛肯教授也提出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界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有的研究成果还停留在简单的平面研究,未能深入到学理层面;有的研究宏观描述有余,而微观考察不足,有流于空疏之嫌;有的研究过去倚重其他学科的方法,而对文学本位的研究方法有所忽略。
    多洛肯教授在会议上重点强调了文化的差异和民族文学关系中各民族文学的交流和融汇是民族文学研究的重大命题,建议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界要转换研究视野。最后,多洛肯教授表达了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美好愿景,相信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拓展和深化,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内涵和形态,定位和方法,领域和视野,必然会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也将会积极推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建设。
    经统计,此次年会收到的学术论文有234篇,从提交的论文看,涉及到的单个民族有蒙古族、藏族、壮族、苗族、瑶族、彝族、满族、维吾尔族、白族、纳西族、土家族等25个民族,尤其是蒙古族和藏族文学方面的论文多达28篇;从内容上看,涉及到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论文20多篇、现当代文学方面的论文有110篇,民间文学与口头传统方面的论文有77篇,涉及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建设的学术论文有20多篇。通过与会专家学者的交流发言,反映出在新的形势下,研究者们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深入研究。本次年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必将有助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建设,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致谢】开幕式由张玲、阿娜尔记录整理,第一会场由刘建波、梁驰、梁碧容整理,第二会场由王兆楠、吕昕阳、吴侠整理,第三会场现场由张玲、梁科、阿娜尔整理,第四会场由吴莲莲、徐佳、陈佩坤整理,闭幕式由罗新丹、余文婷和姚航莎整理。最后的统稿为杨杰宏、和丹清。最后,再次向承办方广西师大及志愿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