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陈金文]中国民间“动物与人”故事的生态文化价值(3)


    “老虎报恩型”故事,在我国民间也流传很广,四川、吉林、辽宁等地的民间故事集成省卷本中皆有记录。孙正国将其列为“义虎型”故事的一个亚类型,为其归纳情节单元如下:
    1.受困获救。
    虎遇到困难,(a)刺卡住喉咙或钉入脚掌,(b)卡在树叉之间,(c)难产,(b)摔入陷阱或猎人的其他机关。得到人们帮助,困难解除。
    2.恩人的厄运。
    恩人,(a)被诬陷,(b)贫穷难以度日,(c)无人赡养,(b)没有妻子。
    3.出山报恩。从道义与人情伦理出发,虎出山帮助恩人:(a)投送野物,(b)做媒送妻,(c)以大闹公堂或监狱、砸断链索、托梦判官等方法救出恩人。
    “感恩的动物忘恩的人”类型的民间故事,代表性文本有江苏的《宝船》,福建的《只可救虫不可救人》等。丁乃通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将它列为160型,为其归纳情节单元如下:
    1.一个人从危难(通常是洪水)中救出了一些动物(常常包含蚂蚁、蜜蜂、蛇和鸟)。
    2.另外又救了一个人。
    3.后来被救的人陷害他。
    4.但动物却帮他找到妻子或逃出监狱。
    以上就是动物报恩主题故事在我国流传的大概情况。总之,该主题故事从流传时间上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数量上看有多种类型,从流传范围上看涉及我国大多数省份或地区,属于我国有着较大影响的民间创作。
    动物报恩故事在传统社会中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没有科学的环保意识,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有可能滥捕滥杀,也有可能出于对自身生存安全的考虑对毒禽猛兽大开杀戒,从而导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动物报恩故事中,人们以为动物有着与人类同样的道德水平,甚至有着高于人类的道德水平,如“感恩的动物忘恩的人”型的民间故事中,就是在人与动物的对比中揭露了人的奸伪本性,而把美好的道德赋予了动物世界的生灵。中国是一个“尚德”的社会,这类故事通过将动物世界道德化,表现了动物与人是同样的“存在者”的观点,肯定了动物有着与人同样的存在价值。告诉人们如果善待动物、爱惜它们的生命,就会获得来自动物世界的酬报或帮助。构想了一个人与动物互助互惠、和谐相处的理想世界。这些思想观念在民间口承故事的长期传播或流传中,自然会对民众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传统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人们无疑面临着比现代人更多的“不测风云”,在困苦和危难中,他们较现代人更容易相信神秘莫测的自然力。因此,动物报恩故事所宣扬的思想观念,很容易为传统社会的人们所接受,成为他们缓解因现实因素而造成的焦虑的良药,成为他们的幻想和梦寐,从而使他们对大自然产生敬畏,影响他们对待各种动物的态度,发挥生态保护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主要通过“识鸟言兽语的人”与“动物报恩”两个类型的故事,说明了在我国传统社会长期流传的“动物与人”主题故事所具有的生态文化价值,认为传统社会人民大众通过“懂鸟语的人”类型的民间故事表现他们对自然界的理解和认识,表达了他们加强与大自然交流,并进一步了解大自然的理想与愿望。该类型的民间故事所表达的通晓“鸟言兽语”的理想和愿望,正是人类进军动物语言学这类科学研究领域并获得对大自然进一步认识的原初动力之一。而“动物报恩”故事构想了一个人与动物互助互惠、和谐相处的理想世界。其中所表现的思想观念在故事的长期传播或流传中,自然会对民众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他们对大自然产生敬畏,影响他们对待各种动物的态度,发挥生态保护的作用。
    当然,传统民间故事所表现的生态文化观念也有消极的一面。这些民间故事都产生于生产力落后的古代社会,其中反映的思想观念大都落后于时代,尤其是故事中表现的万物有灵的观念更是与当今社会渐去渐远。现代社会需要科学的生态保护理念,它需要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学科共同来建构。但是,“动物与人”主题故事在传统社会曾经具有的生态文化价值却不应因此被抹杀!
    (本文刊载于《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