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田野研究 >

[朱婧薇]田野伦理:是枷锁还是翅膀?


     ·《中国海洋大学校报》“田野采风”专栏系列文章·
    我常常听到民俗学者谈论自己在田野调查中遇到的各种囧境,有时是不得不偷录材料后,觉得自己的良心会痛;有时是深感学者属于弱势群体,任对方冷落、盘剥和欺骗自己,却不能奈他何。诚然,民俗学者作为当地民众眼中的他者,在进入调查对象的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遭受对方的排异反应,而田野伦理之于民俗学者来说,究竟是束缚住学者手脚的枷锁,还是助其站得更高的翅膀?这取决于学者看待民众的视角。
    
    以我自己的经历来说,2015年12月20日至12月28日,第二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的二十名成员在美国俄勒冈州塞勒姆市进行调查,其中由我们七人组成的调查组围绕圣诞礼物及其相关问题在当地随机进行访谈和拍摄。调查组成员临时决定12月27日在商业区进行访谈,但没有按照当地的伦理原则提前获得商区管理人员的许可。因此,当我们取出设备时,便陷入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按原计划拍摄访谈过程,会面临着“违规操作”的风险,但如果放弃拍摄,就意味着今天无法获取新的素材。短暂的犹豫过后,我们决定先把内心的顾虑抛开,开始拍摄。然而,调查组的工作进行了不到十分钟,一位高大帅气的安保人员便将我们带进了经理办公室。
    在被保安“抓进去”的十分钟里,调查组尝试着以工作坊的名义与商区的管理人员沟通,希望能够获得准入资格,但对方都礼貌地拒绝了。无奈之下,调查组只得放弃今天的拍摄计划。正当调查组成员走出经理办公室,暗自“谋划”要不要再开始访谈时,我们突然发现刚才那位安保帅哥在五米开外的地方静静地跟在我们身后,嘴角的一抹微笑在表示善意的同时也传达着警示。如果说我在被“抓进去”的十分钟里感到的是不知所措和无可奈何,那么在处于“观察期”的十分钟里,体味到的则是尴尬和不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