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文摘】杜敏 李泉:不丹尼泊尔族民族问题的根源论析(3)


    (三) 民族文化、意识的差异
    不丹国土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是它具有明显的多元文化特性。不丹尼泊尔族主要生活在不印边界,属于讲尼泊尔语并拥有印度和尼泊尔文化习俗的边境“跨界民族”。尼泊尔族对不丹的文化安全和国家统一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尼泊尔族在民族和情感上,感觉自己不属于不丹王国,即在文化统一问题上发生相互冲突,将不便于社会管理,更不利于国家安全。
    尼泊尔族迁移到不丹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但是尼泊尔族一直没有像其他民族那样融入竺克巴 (Drukpa)文化中来,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所以他们在大乘佛教的宗教信仰、传统生活习惯、尼泊尔母语等方面保持着独特性,其民族特性突出。因而,在1989年不丹政府推行“团结在一起”的民族文化一体化政策时,很难取得尼泊尔民族的共识和认同。
    在不丹的民族统一化进程中,不丹尼泊尔族是最大的受害者。20世纪70、80年代的民族身份识别和“复兴传统文化运动”的民族团结政策甚至被看成针对尼泊尔族的,因而受到尼泊尔族的抵制。
    不丹政府对尼泊尔族“勤劳、教育良好、政治意识强”的民族特性感到不安,但没有在民族政策上作出任何让步,且试图通过强制的民族统一政策来弱化尼泊尔族人的文化和民族意识。
    结 语
    不丹尼泊尔民族是在不丹近代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个民族。由于尼泊尔民族在数量和政治影响力方面日渐提升,引起了不丹王国政府的担忧。不丹政府认为尼泊尔民族在政治上诸如实现人民民族政治权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民主政府等种种诉求威胁到了王国政府的政权安全。不丹政府认为尼泊尔族所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及在不平衡的民族经济、文化中拥有的自然资源上的优势地位和相对富庶的经济状况,威胁到了不丹经济平衡。
    为应对这些风险,不丹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从修改法律入手来改变国内的民族结构,维护国家安全。不丹政府在1985年修订了1958年颁布的《国籍法》,并在1988年进行了第三次人口普查。近似苛刻的公民资格条件把十多万人的尼泊尔民族成员排除在合法公民身份之外。
    不丹的民族识别政策制造了大量尼泊尔难民,为国际难民的救援增加巨大压力。二十多年过去了,不管是不丹尼泊尔族的难民问题,还是不丹内部的民族冲突问题都一直困扰着不丹政府。不丹政府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所感受的威胁,以民族识别和民族统一的方式来应对,并把危机转嫁到尼泊尔族身上。之后,虽然形成了有利于不丹民族统一和政治安全的相对稳定的国家态势,“国民幸福总值”的社会治理理念似乎也具有了相对安全的文化与经济基础,但尼泊尔族难民问题久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国内的尼泊尔族也会因为失去了文化自我而留下伤痕。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昆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世界民族》2018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孔敬/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