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刚]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与中国口头传统研究的滥觞——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为例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9:11:15 中国民俗学网 朱刚 参加讨论
作为一家独立的学术机构,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以下简称“哈佛燕京学社”)对中国文化研究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曾起过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关于这一段学术史,学界已有张寄谦、陶飞亚、梁元生、张凤、陈滔娜、魏泉、樊书华、刘玲等进行过讨论。他们的研究,一方面丰富了国内学人对哈佛燕京学社基本情况的认知,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理解中国现代学术的确立。其中,以学者为中心考察哈佛燕京学社对中国现代学术转型的推动作用,是上述研究所采取的共同立场。但是,这种以学者为主线的学术史梳理,可能还需要结合学术思想、学术潮流的转换和嬗变来进行分析。 正如罗志田所言,我们应该将学术史与思想史结合起来,采取“见之于行事”的取向,分析思想产生的具体过程,同时把学术思想放在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有鉴于此,本文将采用相似的研究思路,回顾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相关学者,如何具体而微地利用哈佛燕京学社提供的访学契机,将口头程式理论(oral-formulaic theory)以及口头传统(oral tradition)研究引入中国的过程。 一 哈佛燕京学社的成立得益于美国著名铝业大王及发明家霍尔(Charles M.Hall)的遗产基金。不过,设立燕京学社最初其实并不属于“霍尔遗嘱”的资助范围。该遗嘱规定,遗产的三分之一必须用于资助“日本、亚洲大陆、土耳其和欧洲巴尔干半岛地区”的教育事业,其中并未提及资助中国乃至中国研究。但是,遗嘱却提及,资金应主要用于上述地区“美国或英国教会机构的世俗教育事业”。从这一点来看,中国的教会大学应在遗产资助的范围内。因此,遗嘱公布后,中国当时的六所教会大学都获得了资助。在得悉霍尔遗产基金的消息后,哈佛商学院院长董纳姆(W.B.Donham)也提出申请,但因其超出遗产资助范围,该申请未获受理。不过,当时霍尔遗嘱规定的遗产委托人美国铝业公司总裁戴维斯(Arthur V.Davis)和克利夫兰律师詹逊(Homer H.Johnson)对遗产拥有最终决定权。而董纳姆与詹逊又有私交,因此哈佛的申请并未被真正拒绝。后经戴维斯和詹逊指点,哈佛大学与燕京大学进行合作,拟定建立一个联合两个大学名字的新机构。1925年9月,双方达成协议,决定成立“哈佛—北京中国研究学社”(HarvardPeking Institute for Chinese Studies)。机构名中的“Peking”取自当时燕京大学的英文名“PekingUniversity”,后来燕京大学的英文名改为“Yenching University”,学社也随之改为现在广为人知的“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当时两校签订的协议规定,哈佛与燕京大学及其他机构展开合作,为中国文化的研究、出版、教育等提供支持,优先考虑中国文学、艺术、历史、语言、哲学及宗教的研究,其共同目的是激发美国人对于中国文化兴趣,鼓励以“近代批评手段”研究中国问题。1928年1月,哈佛燕京学社正式在美国麻省注册成立,总部设在哈佛大学,同时在燕京大学设立北平办事处,作为其在东方的活动中心和联络处。当时哈佛燕京学社学术资助的模式,采取哈佛燕京学社接受研究生申请,依照位于北京的燕京研究院制定标准加以审核的做法。录取后由学社提供奖学金,包括学费、食宿、杂费等各项支出。若研究生成绩特别优异,则可赴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也是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资助体系的最初蓝本。 哈佛大学和燕京大学之间的合作,实为霍尔基金委托人的变通之举,意在使哈佛大学从基金的资助中获益。而选择以中国文化研究为合作主题,亦与基金委托人当时所受的传教士影响,以及美国全球视野的提升等个人与时代因素相关。此外,当时中美大学之间的学科设置差异极大,哈佛大学与燕京大学只有在中国文化这一话题上才有进一步展开合作与对话的可能性。从哈佛大学的角度来说,当时其汉学研究远远落后于法国,非常希望通过与燕京大学的合作提高其研究水平。因此,哈佛燕京学社首任社长原拟请法国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出任,他婉拒后推荐自己的得意门生叶理绥(Serge Elisséeff)担任该职。 1934—1956年,哈佛燕京学社在叶理绥的领导下,迎来其机构发展的创始阶段。叶理绥汉学修养深厚,能阅读汉语古籍文献,又融通法语、日语、德语、英语,任期长达22年,为迄今在任时间最长的社长。其任内倡导并建立了哈佛大学远东语言系,出任首届系主任。1950年代末期哈佛大学接管之前,该系经费一直由哈佛燕京学社供给。此外,叶理绥还于1935年创办了哈佛燕京学社专论系列丛书,出版与东亚人文、历史、文学、宗教有关的专著。1950年之后,学社开始印发哈佛燕京学社研究系列丛书,以论文集的方式发表有关亚洲研究的专业论文。1972年,远东语言系正式更名为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费正清(John K.Fairbank)为首任系主任。加上1928年学社创立之初建立的哈佛汉和图书馆(1965年更名为燕京图书馆,并于1976年归入哈佛大学图书馆),哈佛燕京学社管理、资助、出版、教学、资料等多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已具基本形态。 叶理绥之后,哈佛燕京学社历经赖世和(Edwin Reischauer)、裴泽(John Pelzel)、克雷格(Albert Craig)、韩南(Patrick Hanan)、杜维明(Tu Weiming)及裴宜理(Elizabeth Perry)的领导,逐步奠定其在东西文化与学术交流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迄今为止,哈佛燕京学社已支持一千多名亚洲地区从事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并有超过三百名的博士研究生接受过资助。目前,该学社在亚洲范围内的合作机构有五十多家,中国范围内共有二十六家机构名列其中。 二 哈佛燕京学社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于中国现代学术的确立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以接受哈佛燕京学社资助的燕京大学、齐鲁大学来看,其近代国学教育和研究明显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影响和推动,一批既有传统文化修养又受过西方教育的学者完成了在新教育体制下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例如,洪业(William Hung)在燕京大学任职期间主张以现代学术规范培养学生、尝试设立学位制度的举措,正是从传统走向现代“科学方法”的一例强证。学者方面,后来在哲学、历史学、考古学、佛学、语言学等学科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批关键人物,如陈荣捷、林耀华、齐思和、翁独健、王伊同、蒙思明、杨联陞、邓嗣禹、郑德坤、陈观胜等,也在哈佛燕京学社的资助下赴美求学。这一批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所引入的新方法和新视角,为现代中国的学术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们的研究成果也成为后世学人难以企及的学术高峰。 在美国,成长于欧洲汉学传统的哈佛燕京学社首任社长叶理绥,在任期间按照欧洲汉学的模板创立了哈佛远东系:一方面不断邀请中国和法国的汉学家前来哈佛讲学、访问,将其打造为在美的中国研究重镇;另一方面,选派美国学生赴中国交流深造,并由此培养出美国汉学研究的第一代中坚力量。到了第二代社长赖世和上任时,哈佛的东亚研究已有长足发展并颇具规模,在这一领域内部也有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赖世和是美国培养的第一代东方学家,他也标志着美国依赖外籍学者研究东方学的历史已经过去。此后,随着1950年代后期美国内部对于中国古代研究兴趣的减退以及对于新中国的关注,在费正清等学者的推动下,196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本土的中国学研究已基本成形。有学者认为,在这一时期欧洲的汉学传统已为美国学术新兴潮流所取代。 因为历史原因,中美之间的学术交流在20世纪50—80年代中断,哈佛燕京学社和中国学术机构之间的合作项目也随之停滞。80年代以后,哈佛燕京学社重新开始在中国招收学生,并在其合作机构之中选拨访问学者。当时,中美学术交流主要是一种单向的流动过程,即中国学者赴美学习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到了9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学术研究和机构建设的推进,中美学术交流已经逐渐从原来的单向流动转为双向互动。中国学者不仅向美国同行学习先进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并从美国学术界获取最新的理论动向,同时也将国内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逆向输向美国。 哈佛燕京学社的遴选制度是确保中美学术交流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哈佛燕京学社的资助项目采用单位推荐的方式进行遴选,不接受个人提出的申请。哈佛燕京学社的合作机构,主要是在教学、科研及出版等方面居于领先水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这其实沿袭了燕京大学时期国学研究所设立标准、学社负责选拔的先例,但是在遴选的标准和可操作性上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改为由研究和教学资质较高机构负责举荐。这种做法首先确保了申请者的研究水平和基本层次,接着还有竞争性更强的统一选拔。申请者在学科上没有限制,凡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均可,不过申请课题的内容必须具有原创性。申请者在年龄上一般没有硬性规定,但出于学科建设和发展前景的考虑,在同等条件下往往年轻人更有优势。 哈佛燕京学社对于中美学术交流的支持,原来主要以访问学者和访问博士研究生这两个核心项目为主,分别创立于于20世纪50年代与80年代。现在,随着学社支持的范围从中国研究扩展为亚洲研究,其资助体系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增加了“地区发展高级培训项目”(Advanced Training Programs for Field Development)、“中国-印度研究项目”(China-India Studies Program)、“协作研究项目”(Coordinate Research Program)、“哈佛燕京与地区研究—东亚研究硕士生培养项目”(HYI and Regional Studies—East Ssia A.M.Fellowship Program)、“联合项目”(Associate Program)、“哈佛燕京图书馆研究资助”(HarvardYenching Library Research Grant)等新计划。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