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人类学理论 >

郑宇:经济人类学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经济人类学(10)


    [51] 吕俊彪.财富与他者——一个古镇的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2] 郑宇.箐口村哈尼族社会生活中的仪式与交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53] 彭兆荣.论民族旅游纪念品中的诸种交换关系[J].西北民族研究,2016(2).
    [54] 黄应贵,主编.物与物质文化[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04.
    [55] 杨小柳.参与式扶贫的中国实践和学术反思——基于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调查[J].思想战线,2010(3).
    [56] 周大鸣,刘志扬,秦红增.寻求内源发展:中国西部的民族与文化[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57] 马翀炜,陈庆德.民族文化资本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8] 王文长.民族视角的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59] 孙九霞,保继刚.从缺失到凸显: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脉络[J].旅游学刊,2006(7)
    [60] 周大鸣.渴望生存:农民工流动的人类学考察[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61] 陈庆德.货币符号涵义系统的经济人类学分析[J].开放时代,2000(3).
    [62] 张小军.象征地权与文化经济——福建阳村的历史地权个案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3).
    [63] 杨庭硕.苗族生态知识在石漠化灾变救治中的价值[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3).
    [64] 尹绍亭.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65] 罗康隆.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基于人类生态文化的思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66] 冯雪红.三江源藏族生态移民三村[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67] 石奕龙.应用人类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68] 陈刚,主编.应用人类学最新发展和在中国的实践文集[C].民族出版社,2012.
    [69] 田广,周大鸣.中国需要工商人类学[J].民族论坛,2013(6).
    [70] 彭兆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探索[J].贵州社会科学,2013(4).
    [71] 田阡.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5(4).
    [72] 施琳.边疆民族志:经济人类学的视角与方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3).
    [73] 陈庆德.皇权制度的二重性与中国民族经济进程[J].战略与管理,1998(3).
    [74] 赵旭东.互惠人类学再发现[J].中国社会科学,2018(7).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