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色音:改革开放与中国民族学的繁荣发展——以中国民族学学会为例(2)


    中国民族学学会原有的下设分支机构有:
    1.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分会
    1994年4月,由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大学、广东省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广东省汕头史学会、四川省民族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当时称民族研究所)、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广西民族研究所、广东省民族研究所、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等单位筹备发起成立“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分会”,属群众性学术团体。同年10月,国家民政部社团司正式批准本会成立。本会旨在开展广泛的学术研究,推动汉民族研究活动全面深入开展,为加强民族平等团结,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2.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
    昭君文化高层论坛暨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成立大会于2008年9月7日在呼和浩特昭君大酒店隆重举行。
    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云秀梅,原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瑞清,原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格日勒图、奇英成,原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杨斌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郝时远以及国家民政部、呼和浩特市的领导同志出席了大会。来自内蒙古、北京、湖北、陕西、浙江等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领导干部作了大会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郝时远在发言中对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且深刻阐述了研究昭君文化的意义。原自治区党委书记王群在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深情地回忆起在内蒙古工作的经历,全面论述了弘扬昭君文化的重要性。
    3.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
    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成立于1995年10月,系中国民族学学会下属的二级群众性学术团体。分会宗旨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人类学片的摄制和影视人类学理论研究,促进人类学研究手段的现代化,为繁荣我国的学术事业而努力。学会现有个人会员130人,团体会员15家。学会秘书处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4.中国民族学学会回族学会
    中国民族学学会回族学会是经有关部门批准,民政部备案,于1998年9月成立的。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由我国从事回族及其历史文化研究的各民族研究工作者和热心于这一事业的实际工作者共同组成的全国性学术研究团体。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著名回族史学家白寿彝先生等为名誉会长,沙明、哈经雄分别担任会长和执行会长并组成了理事会。
    5.中国民族学学会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
    2004年11月成立,中国民族学学会副秘书长杨源任会长。由中国民族学学会和北京服装学院联合主办、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承办的“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中国民族服饰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服装学院举行,“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珍品展”也同时开幕。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为“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珍品展”剪彩。本次大会讨论成立了“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推举产生了第一届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理事会组成人员,针对近年来日益严峻的民族服饰文化遗产保护形势整合了社会各界力量,并以此为平台探讨民族服饰的保护、开发、创新之路。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还就“中国民族服饰文化遗产保护”“中国民族服饰传承与创新”等主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学术研讨。
    中国民族学学会近年来还相继成立了东北亚民族文化研究会、边境民族学专业委员会、民族体育专业委员会、生态民族学专业委员会等分支机构。
    中国民族学学会的会员队伍,是随着我国民族学事业的发展逐步壮大的。1980年10月学会成立之初共有会员200余名,1982年底增加到380余名。至2001年底共有会员965名,其中少数民族会员418名,占全员总数的43.3%,包括回、彝、蒙古、苗、壮、满、白等34个少数民族的民族学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20年来近千名会员中除去病故、调离工作等原因脱离民族学工作者外,实际从事民族学工作者约五六百人。
    20世纪80年代前期,为加强民族学队伍建设,中国民族学学会与中南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学院合作,于1983年9月至11月、1985年4月至6月,在武汉和昆明举办两期民族学讲习班,学员共计140余名,收到很好的效果[6]。中国民族学学会现有单位会员20个,个人会员已达约1500名,分布在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在内的全国各地,有汉、壮、藏、维吾尔、蒙古等40个民族成分。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民族学学会在民族学界拨乱反正、学科重建、人才培养、学术体系建构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后来中国民族学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