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杨利慧张多]神话资源创造性转化的探索之路


    神话是人类创造的最为重要的表达文化之一,通过解释宇宙、人类和文化的最初起源以及现有世界秩序的最初奠定,神话表达并模塑着人们的信仰、宇宙观和人生观。它产生于远古时代,但始终传衍不断,并在不同阶段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多样化的作用。两千多年来,神话一直是学人努力探索的对象,神话学也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不过,迄今为止,在中国以至世界范围内,神话研究大多是依赖古文献记录或者结合考古学资料来进行的,因此,古代典籍神话一直是神话学的核心,“向后看”(backward-looking perspective)成为主导性研究视角。这种局面极大地限制了学者对古老神话如何与现代社会接轨,如何激活其在当下的生命力的探讨热情,严重阻碍了神话学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充分关注:对于神话在当代大众文化以及文学、艺术、商业等范畴,例如电影、电视、电子游戏、网络文学、传统作家文学、雕塑绘画、遗产旅游等领域中普遍存在的创造性转化现象,神话学界的研究十分薄弱。由此造成的缺憾是:面对古老神话如何与现代社会接轨等严峻现实问题,神话学界缺乏有力的回应,从而削弱了其参与当下社会文化建设和学术对话的能力,也严重束缚了学科理论和体系的创新。
    不过,尽管薄弱,对神话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转化现象的研究绝非一片空白,事实上,相关探讨也已走过了较长的历程,而且取得了相对丰硕的成果。对这些成果进行梳理,对于我们全面认识相关研究的长短得失,从而找到进一步深入推进的路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神话资源当代转化的整体性研究
    中国神话学界对于神话资源当代转化的整体研究做出的积极探索,可以《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的“神话学与神话资源转化研究”专栏为代表。该栏目从2006年迄今的十多年时间里,一直致力于探索相关问题,陆续刊发了包括刘锡诚、叶舒宪、陈建宪、吕微、田兆元、万建中、户晓辉、杨利慧、王宪昭、孙正国等在内的数十位神话学者的文章,多方面阐述了神话作为文化资源的基本特征、神话在当代社会存续的种种面向,及其转化过程中面临的难题等。2006年该栏目创设之初,就曾在第3期上围绕“当代语境中的神话资源转化”组织了笔谈。其中中国神话学会原会长刘锡诚《在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看神话资源转化的中国实践》一文,站在宏观的中西文化比较的高度,指出中国神话资源进行转化存在三个困难:一是中国神话人物缺乏较为定型的形象;二是在中国神话的定型转化过程中,存在着景观转化与艺术转化的差异;三是中国许多神话人物缺乏公认的故事,在民族文化史上的传播力度与影响力度也极不平衡,严重阻碍了神话作为资源的利用与转化。陈建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眼光保护与开发神话资源,拒绝“伪”民俗现象》一文,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廪君神话景观的生产以及武汉大禹治水神话园的建设为基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角度,讨论当代神话资源的转化,认为转化过程能否保持神话资源的“本真性”是关键。孙正国《全球化语境下看神话资源转化的两难选择》,论述了研究神话资源转化的必要性,尤其注意到神话资源转化在文化旅游、都市景观、产业开发等社会文化关系中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孙正国对冯天瑜的访谈《神话资源转化必须警惕两种倾向———冯天瑜先生访谈录》,谈到神话资源转化过程须在诠释学范畴内讨论,且必须警惕两种倾向:一是过度诠释,二是否定诠释的可能性。同期还有万建中《神话文本的阅读与神话的当代呈现》、田兆元《中国神话史研究的若干问题》等文章,也从不同侧面论述了神话资源的研究价值、整体特征及研究路径。
    此后,以该栏目为阵地,一些更为深入的研究成果陆续发表。比如孙正国《当代语境下神话资源的“公共空间化”》(2008年第1期)探讨了当代都市公共文化中的神话资源转化问题,注意到神话资源在公共空间中的大量转化实践。陈建宪《论神话生境》(2015年第3期)一文探讨了传统神话在当代被重新运用的理论机制,提出对待原生态的神话和次生延续的神话是神话史研究不得不辨析的大问题。田兆元《节日神话:概念及其结构———以〈荆楚岁时记〉为中心的讨论》(2015年第4期)则运用神话学方法研究节日,从文献角度探讨了神话的资源属性。田兆元的另一篇文章《研究当代神话可以写在神话学的大旗上》(2017年第5期)一文,高度肯定了神话学“朝向当下”转向的积极意义,指出这是中国神话学可能取得更大成就的重要领域。
    总的来说,以《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代表的中国神话学界对神话资源转化进行整体研究的实践,对神话学“向后看”的取向是有力的纠偏,从多方面探讨了中国神话的资源属性、转化的重要意义、转化的原则、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其中存在的困难,为其后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不过,上述论文大多比较简短,不少是随感式的,对神话资源的转化缺乏深入的田野研究,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显得比较薄弱。
    在国际神话学界,对神话资源的当代转化研究最有影响的,大约要数美国比较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及其系列著作如《千面英雄》《神话的力量:在诸神与英雄的世界中发现自我》等。在这些著作中,坎贝尔从心理学的精神分析理论出发,深刻分析了神话原型如何反复在人类文化中出现及其出现的意义。在他看来,尽管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中传颂着不同的英雄神话,但其实这些神话都是类似的,无论英雄的面貌多么千差万别,都不过是一个单一英雄的表现而已。坎贝尔对神话内在结构和心理意义的解读,在西方文化产业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在电影、电视、音乐等领域,甚至直接影响了美国著名导演乔治·卢卡斯对《星球大战》的创作,也是《狮子王》《黑客帝国》《蝙蝠侠》等流行文化产品创作灵感的来源。坎贝尔的观点和著述为探索神话资源的当代转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神话是人类心灵的产物,神话在当代社会中的转化显然与其契合了当代人心灵深处的需求和渴望有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