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王德刚]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基于民俗学者深度访谈与文献对读研究


    摘要:民俗价值观是民俗学的核心命题之一,但长期以来民俗学研究并未建立起科学系统的民俗价值观体系。从民俗本体论角度出发,以“中国当代民俗学者”为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将访谈资料与文献研究成果进行“对读”研究,来归纳、总结民俗学学术共同体对民俗价值的理论共识,形成对民俗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是民俗价值观研究的一条重要路径。研究表明:民俗价值存在于三个维度上,即对人类个体生活层面的规范价值;作为地方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意识基础价值;完整反映人类知识谱系的价值。
    关键词:民俗;价值观;价值维度;民俗学者
    

    一、“民俗价值”是民俗本体论的核心命题
    作为民俗本体论的核心命题,民俗价值观本是在民俗学创始期就应该解决好的基础性学理问题,但由于中国民俗学是源于民族救亡的特殊历史时期,创始者们多不具备民俗学理论基础,甚至“没有一个人充分熟悉民俗学这门科学的性质、理论和方法”①。这使得民俗学学科的发展一开始就存在着体系不完整、学理不清晰等理论缺陷,包括对民俗和民俗学价值的认识,至今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但从对民俗学发展的学术史梳理来看,虽然此前没有学者对民俗价值观问题进行过专门和系统研究,但在许多研究著述中也时常散见学者对民俗价值的认识和探讨,并形成了一定的对民俗价值的认识基础。如刘锡诚曾较早地提出了“民俗价值观”概念,认为:我们判断民俗的价值“首先取决于采用什么样的价值观,而采取什么样的价值观,则最终取决于用什么样的历史观做指导”②。高丙中提出:“中国民俗学对于民俗的研究从来都是从中发现其价值,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关于价值的观念是非常不同的。”③钟敬文先生早些时候也指出,民俗学研究就是要反应“一个国家和民族中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文化”并从中发现其价值。④钟先生的这一理念对后来学界对民俗价值的认识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学者认为,就是从这一认识开始,我们从原来主要是“肯定民俗的历史文化价值到肯定民俗的现实文化价值……从肯定‘俗’脱离‘民’的价值到肯定‘俗’对于‘民’的价值”⑤,即把“俗”与“民”同等对待。钟先生等几位学者实际上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表达了一个逻辑理念,即:
    对民俗的价值判断要取决于民俗价值观;民俗价值观的确立则取决于民俗学研究的价值设定;不同时代的民俗学价值设定是与其所处的时代相对应的。
    而在对“民俗价值”本身进行的研究中,刘铁梁提出的民俗“内价值”“外价值”理论,是迄今为止最直接、最明确地对民俗价值进行探讨的代表性成果。民俗的“内价值”是指“民俗文化在其存在的社会与历史的时空中所发生的作用,也就是局内的民众所认可和在生活中实际使用的价值”(1)。民俗的“外价值”则是指“作为局外人的学者、社会活动家、文化产业人士等附加给这些文化的观念、评论,或者商品化包装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等价值”(2)。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刘铁梁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过分注重“外价值”的功利化倾向提出了批评,并倡导一定要对民俗的“内价值”进行“呵护”!
    对民俗和民俗学价值的认识,学者们内心有一点是比较清楚的,即从民俗学产生那一天开始,人们对民俗价值的认识就没离开过政治的影响,民俗的国家意义和政治价值也一直被学者们所关注:在阶级社会,民俗一直被统治阶级用来为维护和加强他们的政权服务;王朝官府“为了便于政治上的统治,往往把古代旧俗遗风或当时的一些民俗转变成礼法……纳入本朝《会典》《会要》”,而高官显贵们则会“依据民间固有的习俗制定出家规家礼,以成为家族内部的制度”(3)。而殖民者们,同样会把民俗作为奴化被压迫民族的手段,表现出民俗研究的政治用途。(4)而从民俗的社会性看,无论是观风知俗,还是移风易俗和因风顺俗,实际都是民俗政治化的表现,社会风气、公序良俗的建立,本身也成为社会政治秩序的体现。因此,民俗和民俗学应用于社会治理、民族发动和国家发展等,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立足民俗学理论,研究民俗文化,对于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增强各地文化软实力,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各地民众热爱乡土的意识,都有重要价值和意义。”(5)另外,在国家政策制定方面,民俗作为对社会公众心态及生活习惯的反映,也是政府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的文化要素。政府政策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差异,这样才能使政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有利于民众接受并顺利执行。“历代婚制所制定的婚姻法令,往往都是以历代婚俗特点为基础的。同样,我国当代婚姻法的许多细则,也都是在对现代婚俗进行了科学研究之后才得出的结论。”(6)而民俗学研究在当代直接影响国家政策的最典型案例是国家公共假期的制定——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四大传统节日被纳入国家公共假期体系,就是由中国民俗学会承担的国家课题——“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课题组研究成果直接影响国家政策的结果。所以,民俗学者和民俗学研究要参与国家政治和文化建设,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也被认为是民俗价值的重要体现。(7)
    很显然,这些散见于不同学术成果中的关于民俗价值的探讨,开启了学界对民俗价值认识的序幕,也奠定了我们今天对民俗价值进行深度研究的学术基础。但总体来看,虽然从钟先生开始,就有很多学者关注民俗价值这一民俗本体论命题,但民俗到底有什么价值?民俗价值是怎样体现的、体现在那些层面?学界至今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民俗价值观理论体系。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一方面基于当代社会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宏观背景,民俗和传统文化日渐式微,另一方面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国家诉求和民族意识语境,民俗的价值何在?当代民俗学者如何参与社会、民俗学研究成果如何作用于社会等问题,的确需要我们这一代民俗学者去做出理性的应答。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