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铭彬:壮族民歌艺术的审美困境与现代性转场的路径选择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12:11:52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 陈铭彬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壮族民歌艺术具有“天人合一”的自然审美、“以歌会友”的人际关系审美以及浪漫豁达的历史记忆审美等特性。壮族民歌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存在着虚拟与向现实的交错、众乐与独乐的取舍、自由与形式的竞争、单一审美主体与多元审美主体的碰撞等审美困境。壮族民歌艺术审美研究从场外理论向场内理论转场是实现其审美话语的必然需要,与从“工具场”转向“阐释场”、从“原生场”走向“衍生场”一样,是审美现代性转场的路径实践。壮族民歌艺术现代性审美是壮族民歌艺术实现其特殊性话语权的重要表现,传统民歌艺术审美的现代性转场的实现,影响着壮族民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关 键 词:壮族民歌;审美困境;现代性审美 标题注释:2017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一般项目“审美视域下广西壮族民歌现代性转场研究”(项目编号:17BZW003)。 作者简介:陈铭彬(1972- ),广西灵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广西民族大学研究员。 一、问题的提出 壮族民歌艺术长期以来作为壮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反映和影响着壮族群众的历史与现实生活文化的审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专家学者从收集壮族民歌、研究壮族民歌的艺术表现及社会文化价值,到逐渐转到了美学审美研究这一轨迹上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系列研究。就目前以审美为视角对壮族民歌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的文献来看,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民歌艺术形式和结构审美,二是民歌内涵和价值审美。在壮族民歌艺术形式和结构审美研究方面,如过安琪[1]、陈中[2]等探讨了壮族民歌演唱艺术中唱腔特点,他们认为,歌唱时男声往往用假声,女生和声,高亢而又细腻婉转;黄革[3]、卢敏宁[4]等人了解了壮族民歌歌词的押韵特色,指出了壮族民歌歌词勒脚韵、腰韵等多种用韵方式;卢志良[5]、王靖茗[6]等人研究了壮族民歌的音调音律。在壮族民歌内涵和价值审美方面,如金北凤[7]、喻兴婷[8]、范秀娟[9]、李树锋[10]等人充分论述了壮族民歌的审美内涵,认为壮族民歌艺术当中融入了大量的物象,利用这些物象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实现了寓情于歌,以歌传情;包其锋[11]、关仕京[12]等人指出了壮族民歌的审美价值,认为壮族民歌有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 当然,壮族民歌经济效益方面的研究要多于壮族民歌审美的研究。人们对壮族民歌艺术的种种阐释,最终的目的也往往在于如何用于经济上的开发,只有一些上升到美学学理上的研究。王杰将审美人类学引入壮族民歌艺术的研究当中,他通过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和黑衣壮审美文化两个个案的研究,做出了民族审美经验和民族艺术的审美人类学阐释。他指出:“西方的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在审美经验和大众艺术现象的深度解释方面是十分成功的,但是几乎没有考虑不同民族、不同族群的审美经验的差异性,而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这种差异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3]以上诸位学者的观点新颖。对笔者十分有启发,笔者认为当前壮族民歌艺术审美研究要敢于和善于突破壮族民歌艺术民俗研究视角的传统,真正回归到美学话语体系中来。不仅如此,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要寻着美学话语体系的发展脉络,特别是从传统到现代转变中审美话语现代性的转场,一步一步梳理出壮族民歌艺术审美现代性话语的轮廓,这样才能更好地去传承与发展壮族民歌艺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