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生计、家屋及节庆文化象征:江永勾蓝瑶洗泥节变迁研究


    【摘要】作为文化象征系统的传统节日是社会文化的集聚场域,理解其变迁过程,必须从探究地方生计方式、经济结构与社会关系入手。勾蓝瑶生计、家屋与节庆文化象征形成紧密的互构共生关系。洗泥节起源于稻作农耕及基于此的村寨——牛庄屋二分家屋居住模式;同时,生计转型导致节日文化变迁,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稻作式微、牛庄屋弃用影响了洗泥节集体活动的中止;而21世纪以来的传统文化复兴风潮和旅游新业态促进了洗泥节的复兴与文化象征重构。经过有选择性地对“可参观性”项目的主题化整合与符号化展示,节日遗产由内部资源转化为公共商品,被赋予多重当代价值。
    【关键词】生计;家屋;象征;勾蓝瑶;洗泥节
    【作者简介】冯智明,土家族,重庆酉阳人,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瑶族文化研究;秦炜棋,壮族,广西桂林人,百色学院博物馆副馆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
    一、问题的提出
    生态环境、生计方式对于一个群体社会文化的生成、运行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埃文斯·普理查德对努尔人的研究生动地展示了生态环境特征如何限定并影响社会关系,雨季和旱季的生态时间划分、从村落到营地的迁徙生产生活方式,与裂变的社会政治制度形成结构性对应,指出“结构时间”是对表达社会制度中的人群关系和距离的“结构距离”的一种反映。作为社会文化集中体现场域的传统节日既是“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和崇宗敬祖、神灵崇拜的神圣性时间”,也是一个文化象征系统,承载着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意义体系。传统节日的发展变迁同样与生计方式紧密相关,尤其是在当前人口流动、旅游新业态出现等背景下,呈现出节日文化转型的全新时代表征。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多从文化复兴、文化重构、文化再造、乡村振兴等角度进行研究,如萧放指出当代传统节日的复兴重建是传统发明与文化再生的过程,在现代文明的全新环境中,其内在性质与外在形式的变化及调整是必然的选择。张骁鸣提出“整体—结构—阐释” 的符号学新框架分析传统节日的符号价值及现代变迁,探讨在现代社会经济交往条件下,传统节日将面临怎样的意义转换。王廷信提出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建构包括节日文化艺术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体系。李军明等提出乡村振兴中文化重构的“整合—展示”与“吸纳—融合”的动态演变、“文—人”一体的活态发展、“文化基因—文化事项—文化空间”的系统性保护路径。但系统地探讨生计、业态、社会结构与节日文化象征之间的关系及其演变仍有可拓展的空间。
    本文以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勾蓝瑶寨为调查对象,从生计、家屋与节日文化象征的互构角度,探讨勾蓝瑶传统农事节日“洗泥节”与稻作农耕和“逐田而居”二分居住模式的关系,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非遗化、旅游化背景下的变迁过程,揭示其文化重构方式与当代价值的转换。
    二、江永勾蓝瑶洗泥节的渊源与表征
    勾蓝瑶是瑶族支系四大民瑶中的一支,分布于南岭走廊都庞岭的湘桂通道中,主要聚居在湖南永州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勾蓝瑶寨,距县城37公里,与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桂林市灌阳县和恭城瑶族自治县接壤。勾蓝瑶寨为喀斯特峰林中的宽阔山间盆地,兰溪河穿村而过,进入后有豁然开朗的自成一体之感。现辖上村、黄家和大兴三寨,共485户2113人,黄、何、欧阳、杨、蒋、周、李、雷、曹、田、顾、毛、苏13个姓氏聚族而居,每个姓氏均有独立的门楼和祠堂。勾蓝瑶寨保留了明代的城墙、守夜屋、关厢、门楼四重军事防御体系遗址,明清时期的红砖青瓦古建筑群,大量寺庙遗址、碑刻,以及丰富的民族文化。
    (一)洗泥节的渊源和象征
    勾蓝瑶传统生计方式是稻作农耕,洗泥节是最隆重而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事节日。每年开春时节,勾蓝瑶人灌水犁田、播种插秧;农历五月春耕忙毕,大家把沾满春泥的犁、耙、锄头等农具洗涤干净,回到家中休整,制作丰盛的食物,准备丰富的娱乐节目,邀请亲朋好友欢庆农历五月十三洗泥节。洗泥节的渊源和象征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以稻作农事节律为中心的自然时间节点。勾蓝瑶人二月春分后开耕,开始紧张的除草、松土、修田、灌水、播种、插秧等春耕工序。一季稻在七月收割,紧接着种二季稻,九、十月收割。有农谚云:“四月芒种慢慢种,五月芒种忙忙种。”即按照耕种经验,要在芒种节气前完成插秧,否则会影响稻谷的生长和收成,如果芒种逢五月,就会非常匆忙,之后进入平缓的田间管理阶段。芒种一般不会晚于五月十三,因此洗泥节的时间选择与芒种有关。又有俗语云:“插田上岸,功夫大半,牛补青食,人换新装。”洗泥节是一个在完成繁忙春耕的时间转换节点上的农事节日,节日食物“苦瓜酿”又有尝新之意,具有“过渡仪式”的象征意义,是人们进行身心调剂、营养补给、文娱活动演练的村落休闲时间,体现了农耕社会张弛有度的社会时间安排。
    第二,基于特殊生计方式的村——牛庄屋二分居住空间结构。明代以前,勾蓝瑶为倚山而居的未入籍之民。古调瑶村现存清同治十一年《四品顶戴署湖南省永州府永明正堂加五级记录碑》碑刻载:“四瑶洪武九年归化,封清溪、古调、扶灵、勾蓝为四大民瑶,其所居为邑门户者,镇守湘粤隘口……”立于勾蓝瑶寨总管庙前的道光二十九年《正堂示谕碑》亦载:“明洪武二十九年,因埠陵徭离隘三十余里,不便把守,奉上以斯地易之,号勾兰,以守边粤石盘、斑鸠两隘,恩赐瑶产,承纳瑶粮,量水开垦,报税免丈,并蒙每年赏给花红牛酒以奖辛劳……”朝廷恩赏勾蓝瑶扼守要隘之功,田产广阔一时,俗语云“勾蓝瑶十八怪,种田种到十里外”。为了免去来回奔波,田边的牛庄屋应运而生。牛庄屋为村民联合建造的四合院落式两层红砖盖瓦屋,分成二三十个不等的格间,每格为一户人家所有,十平米左右。一楼设有生火煮饭的灶台,放置农具、杂物,二楼架木梯而上,铺设木板,供人居住;后面的隔间堆放柴火,设置牛栏。开春时节,寨里的所有男劳力都要整装离寨,长住到牛庄屋干农活,直到五月春耕结束之后才撤离牛庄屋回寨;妇女们则留守寨中操持家小、喂养牲畜、习武弄拳保证瑶寨安全。旧时“一座牛庄屋一台戏”,男人们白天干完农活,晚上便唱歌唱戏娱乐,热闹非凡。
    因此,独特的牛庄屋生产生活空间催生了洗泥节庆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
    第三,祭祀游龙,保境平安,祈庆丰收。村寨集体祭祀是洗泥节的重要内容,具有调节宇宙秩序和整合家族秩序的功能。洗泥节当天一早,各家族派代表组织村寨祭祀游龙仪式,绕村寨一周,重点为拜城墙和门楼,二者均为驻守关隘而构筑的村寨军事防御体系。拜城墙时延请“建筑神仙”张良、鲁班先师,祈求保佑城墙坚固,防御体系固若金汤;拜门楼则是祈愿各家族兴旺平安。由此,结合勾蓝瑶的军事遗迹、尚武风气,洗泥节还有在男性久离村寨劳作后回归的节点上祈求合境平安、凝聚家族力量的象征意涵。
    (二)洗泥节的传统表征
    传统的洗泥节持续3~7天不等,男女老幼新装打扮,整个勾蓝瑶寨张灯结彩、宾朋满座、锣鼓喧天,热闹程度堪比春节。节日的重头戏是第一天的村寨巡游仪式活动,由师公领头,由舞龙舞狮队、吹笙打鼓队、武术队、民乐队(锣鼓、号角、唢呐)等组成的巡游队伍绕勾蓝瑶寨三个村落一圈,进行隆重的拜城墙、门楼、祠堂、庙宇、凉亭、长寿长者仪式。城墙、家族门楼是祭祀重点,从祭拜如今为寨门的下关大城墙开始,祭桌上摆放鸡、猪头、羊头、鲤鱼各一,一壶酒,苹果若干,师公念祭文请神祭拜,然后给舞龙的13个队员各敬三杯酒(敬天、地、祖先)后开始巡游。请神由建造神灵张良和鲁班开始,需请完各路神灵先祖,如拜城墙部分祭文为:“先请得张良鲁班先师,仙庵普庵先师。六十八庙各神,天上玉皇大帝风雷雨电神龙,地下冥府幽灵,山水土地功烈,啟郊功德元帅,解厄祖本宗师,各神到此受供,共扶太平世界。某年某岁五月十三日某时在大城墙下设立香案……三百六十感应天尊,阴阳会上,亲身降临,千百家门行香火,万神齐集显灵……”
    从第二天开始是寨里的戏班唱戏(桂剧、祁阳梆子),青年男女对歌,武术和杂技表演等。除了文艺活动,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做粽子和各式糯米粑宴客,客人多为外嫁女家庭和周边亲朋。必备节日佳肴是“苦瓜酿”,将苦瓜切成小段掏空,中间酿入猪肉、糯米、豆腐揉成的酿心,有尝新和五月清凉解毒之意味。总之,洗泥节基于勾蓝瑶的迁徙定居历史、稻作农耕生计方式、村寨居住模式和社会结构,是集休闲、祭祀、庆贺为一体的社会时间,集中展现神明信仰、宗族组织、民间文艺、饮食文化的文化空间,以及村际交往、文化交流的重要场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