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生计、家屋及节庆文化象征:江永勾蓝瑶洗泥节变迁研究(2)


    三、生计变迁:洗泥节庆典断裂与社会结构变化
    洗泥节从明代延续至今,经历着不断的时空演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三次较大的变迁:一是20世纪90年代的牛庄屋弃用,二是2012年申获湖南省级非遗,三是2014年后成为拳头旅游节日。稻作生计的自然变迁和当前的旅游业态化引发洗泥节仪式庆典断裂和社会结构变化。
    (一)人口流动与道路:村寨——牛庄屋二分居住结构的解体
    物理空间奠定了节日空间的基本格局,村——牛庄屋二分居住空间结构的解体引发节日表征和内涵、性别分工等的改变,原因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人口流动。第一次人口流动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人民公社化时期,私有田地收归国家所有并重新分配,国家采取“四固定”政策划片管辖和发展生产,一些远距离庄屋片区选择在牛庄屋定居下来,方便生产,形成“住庄”移民新村。共有6个自然村:石盘村1组,大地坪村(现属桃川镇)和新桥村的曹家庄、螃蟹井庄、畔仁头庄、新坝庄4个组,如今新村的勾蓝瑶人口分别为石盘1组190人、大地坪220人、新桥4个庄763人。这些新村逐渐修建新居形成聚落,牛庄屋的传统功能不复存在,遂被弃用。第二次人口流动是改革开放后,年轻人开始外出务工,从事农耕的劳力急剧减少,造成大量田地尤其是远距离者抛荒或改种。到20世纪90年代,所有牛庄屋被弃用。
    同时,道路修通也是改变勾蓝瑶寨时空设置的重要因素。1985年修通经兰溪乡政府至江永县城的公路,之后逐渐铺就通往石盘、狮形、大地坪等村的砂石路,2014年全部硬化完毕。这些公路缩短了勾蓝瑶寨与外界的空间距离,使其卷入现代化的洪流中,人口流动成为常态。人们种田可借助拖拉机、摩托车等交通工具,朝发夕至,牛庄屋的时令性暂住功能彻底丧失。因此,“道路可以加速不同空间之间的互动,缩短社会交往所需时间。路网的发展和完善不仅使得社会交往变得繁杂交叉重叠,而且社会时空同时呈现扩展和收缩的状态,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感官感受和思维角度”。因生态时间节律而形成的二分居住空间结构的解体,大大减弱了勾蓝瑶人“洗脚上田”“家人团聚”的两地空间流动感和时间坐标感。
    勾蓝瑶的性别分工也随之产生变化。俗语云:“清溪瑶的谷子,古调瑶的银子,扶灵瑶的(木)料子,勾蓝瑶的女子。”即言勾蓝瑶妇女的勤劳、辛苦和善武特征,传统时期,性别分工明显,种田的重活由住牛庄屋的男性承担,劳力不够的家庭由妇女协助,并早出晚归操持家务;同时由于村中男劳力外出,妇女们还有练武术护身的传统,女子拳远近闻名。牛庄屋弃用后,性别分工逐渐向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协作改变,共同负担农事劳作,劳作效率的提高也使妇女负担减轻,并更多地参与到务工、旅游餐饮、住宿、表演等多元化生计中。
    (二)机械化与稻作式微:农耕文化象征的弱化
    从微观来看,农耕工具的机械化、稻作式微是原因之二。首先,牛庄屋之名寓示其功能之一是养耕牛,过去耕种田地全靠耕牛,五月返寨后,仍留人下来轮流看养,至十月秋收后赶回家,称为“看班牛”。但养牛是费时之工,耕种效率低,20世纪80年代以来,勾蓝瑶寨的养牛率逐年降低,如今已难得一见。大部分家庭实现了小型机械化种田和收割,这大大提高了劳作效率,使农事节律加快,往往四月底就已完成春耕播种,有的还插种早稻和晚稻两个品种。其次,20世纪70年代以来,兰溪一带逐步发展烤烟、柑橘、淮山等效益高的经济作物种植,勾蓝瑶寨种植烟叶尤其普遍。以上林林总总共同造成了勾蓝瑶寨二分居住模式消逝和洗泥节在传统时期的断裂。破四旧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洗泥节中的集体祭祀和文娱活动基本中止,节日内容简化,演变为家庭型纪念性节日。
    社会时间的延续是一种常态,是由代代相传的、潜移默化的那部分经验与历史知识所构成的有限的社会生活空间所决定的。自然时间加速,物理空间缩短,生计改变导致二分家屋社会空间的断裂,进而使洗泥节社会时间的内涵发生断裂,农耕文化象征弱化。传统时期,洗泥节是基于稻作农事节律的社会时空,具有典型的庆贺、团圆与调剂的神圣、闲暇时间象征;如今,节日时间虽是固化的,但农耕文化内涵与钟摆式居住模式的流动性张力减弱,纪念、休闲、展演、消费功能增强。
    四、文化展示:洗泥节的遗产旅游化
    江永县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从2006年开始介入保护开发,于2008年、2012年分别申获永州市级、湖南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并将其成功打造为江永县最有名的民族旅游节日。勾蓝瑶人通过文化展示、展演的方式将洗泥节文化遗产旅游化。
    (一)洗泥宴:“可参观性”文艺项目的整合
    贝拉·迪克斯构拟了现代社会文化展示的迅速发展与“可参观性”的关系,指出展示作为当代环境的特点,已经比任何时候都突出,随着越来越多的空间被转换成可视的和可参观的,我们穿越的空间将呈现连贯和“可读”的一组象征和信息,成为会说话的环境。他还认为旅游业把文化变成了可展示的物件和可参观的场所,而遗产也存在保护和旅游化两种竞争力量之间的纠葛,“一方面是以游客为导向的市场关系;另一方面是呈现和歌颂‘真实’文化的主张。遗产生产同时包括拯救过去和将其表现为可参观的体验,两者相辅相成”。洗泥节在新世纪的变迁特点是转变为公众文化展示和遗产旅游商品化项目,这有赖于一系列“可参观性”文艺项目的整合。
    洗泥节中包含多种文艺项目,主要有舞龙、舞狮、杂技、武术、歌谣、小戏、舞蹈等,已随着洗泥节简化而遗失半数。1944年出生的欧阳绪珍是勾蓝瑶寨的文化精英,精通武术,文武双全,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传承。1987年,江永县举办第一届瑶族盘王节,动员勾蓝瑶寨参加,欧阳绪珍开始组织村中青年于其家中传习传统文艺,恢复了部分长短鼓舞、芦笙舞、女子拳、女子棍、大刀、杂技等,浓缩的表演节目受到好评,之后传习活动坚持至今。2006年,在江永县政府的支持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大型集体洗泥节得以举办,并相继申获市级、省级非遗,申报材料均由欧阳提供,并负责每年的洗泥节总策划。欧阳绪珍编写的《洗泥节年鉴》中详细记录了2010年至2013年洗泥节的情况,2012年是一个转折点,规模增大,服装道具购置、资金短缺等问题得到解决,外界媒体、游客参与程度高。文艺表演节目增加到26个,包括舞龙、武术12项、开莲花、起宝塔、起牌楼、肚乘客、狮子穿门楼、瑶歌、傩戏、芦笙舞等。
    在洗泥节恢复的基础上,勾蓝瑶寨将诸多文艺项目进行筛选、整合为一台以“洗泥”为核心主题的“洗泥篝火晚宴”,即游客坐在民俗表演厅两边的回廊中,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节目。2013年开始每周末固定在表演厅上演,由村委会成立的勾蓝瑶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管理运营,演员均为民俗文化表演合作社的村民。晚会为一个半小时,节目包括:拦门酒,龙腾瑶寨(舞龙),踏鼓舞,对歌,瑶家武术,狮子穿门楼、起宝塔和开莲花(三个节目同时进行),庆丰年,拜门楼,四个鸡蛋定终身(婚俗),独唱,洗泥巴,竹竿舞。这些节目的选择具有 “可参观性”的“观赏、凝视、体验、互动、景观、意象、可识别”等关键特征,融汇了以洗泥节衍生出的洗泥巴为核心的歌舞、武术、杂技、婚俗等综合性民俗文化节目,塑造了“原生态”“传统”“乡土”“多彩”的勾蓝瑶寨旅游意象。例如洗泥巴是压轴节目和标志性符号景观,获2016年“欢乐潇湘”湖南省群众文艺汇演一等奖,将洗泥节文化元素抽取出来视觉化、符号化,演员们模拟浣洗时用洗衣棒捶打衣服、被子的场面,配合铿锵有力的女声“啧啧哟”号子,传统蓝印花被面被越“洗”越大,最后倾泻铺下,场面非常壮观。
    (二)节日空间扩容与时间延展
    2013年之后的洗泥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逐渐旅游主题化和内容复合化,增加了诸多旅游体验式和快消费式的旅游产品,活动持续时间延长。以2017年为例,由县旅游局、省市扶贫工作队、文广体新局等单位联合指导,扩展为洗泥节文化旅游月,时间为2017年6月3日至7月3日,活动主题有:初恋瑶寨花海、心许古堡风情、情定勾蓝瑶寨。具体活动内容为:留影花海、骑行瑶寨、长桌宴、帐篷露营、城堡迎宾、门楼接福(大游行)、洗泥摸鱼、篝火晚宴、婚俗快闪及婚纱走秀等。
    通过节日空间扩容与时间延展,内容重组和场域转移,洗泥节经历了从农事节日到旅游节日,从文化娱乐到文化展演,从传统的祭祀巡游和民俗文艺活动两大版块向融合观光、摄影、体验、相亲、美食等现代消费社会型的复合式旅游节目转变,节日操办和参与主体多元化,节日传统表征、价值和功能均在旅游空间生产过程中发生了转换,在与当前旅游开发社会环境的协调经验中,产生新的文化展演和商品化“实践和情感的需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