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红芳 田敏:民族团结进步州创建的文化机理研究——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2:11:44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 冉红芳 田敏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目前中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已步入深入发展阶段。自2012年来国家民委公布五批共664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命名13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共建精神家园。在此工作中,民族文化的挖掘、选择、运用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亮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创建进程中注重文化机理的探寻,明确和谐因子、树立民族榜样是主要的创建方式,运用学校教育、民族村寨、社区广场等场域作为创新载体,挖掘“内生式发展”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机制,成为示范州成功创建的典范。 关 键 词:民族团结进步/民族文化/示范州/ethnic unity and progress/ethnic culture/demonstration prefecture 标题注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开发利用民族关键符号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调研报告”(项目编号:GSZ13002)。 作者简介:冉红芳(1974- ),女,土家族,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田敏(1964- ),土家族,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文化、民族社会学。湖北 武汉,邮编:430074。 一、研究缘起 中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实践60多年来,已步入深入发展阶段。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民族团结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①提出了新时代加强民族团结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为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1]自2012年来国家民委公布五批共664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命名13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注重创新载体和方式的探寻。 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学术界对民族团结研究多融入民族关系的丰硕成果之中。挖掘与阐释文化中隐含的民族团结思想与元素,[2]指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如何运用与选择民族文化,[3]通过实地调研探讨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4]和武陵山片区民族团结示范区,[5]专题研究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实践,阐释其内涵、历程和特点,[6]剖析其成效、经验和创新。[7]这些成果侧重于理论和宏观区域的观照,对当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程中如何创新载体和方式未深入研究,特别是对示范单位和示范州的案例研究尚薄弱。13个示范州的研究仅限于恩施、铜仁、海北几个民族自治州的活动描述和纪实类的报道,而各州丰富的经验模式鲜有学者探究。 民族文化的挖掘、选择、运用是恩施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亮点,如何结合创建亮点对个案深入剖析是本文研究所在。国家层面创建的民族团结进步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除了外力作用还离不开内部生发的“内源式发展”,[8]探寻内在文化机理,一方面可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助推民族团结进步发挥社会文化功能。笔者于2017年6月3日~6月16日和2018年5月14日~5月22日两次实地调研,采用深度访谈、半结构式访谈和非正式谈话以及参与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和信息,对恩施州民委和八县(市)文体新广局、旅游局的部分领导、非遗传承人以及芭蕉侗族民众、施州小学校领导等进行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创建工作的具体做法、民众族群认同、传承人困境等情况,同时到政府相关部门收集了创建工作相关文件、年终总结、非遗、文物古迹、举办节庆活动等材料,并阅读了有关党的民族团结进步研究成果和国家民委网站相关报道。在调研的基础上以民族文化为切入点,梳理恩施州在创建活动中的具体实践与工作成就,选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施州民族小学与芭蕉侗族乡作为案例,剖析恩施州成功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的经验与模式,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