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冉红芳 田敏:民族团结进步州创建的文化机理研究——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3)


    三、结果与讨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的完善机制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应是由内部发生的,是一种“内源式发展”。“一个社会要发展,就应保持自己的特色,应从它的文化和固有的思维和行动方式中汲取力量。”[11]明确和谐因子、树立民族榜样作为主要的创建方式,运用学校教育、民族村寨、社区广场等场域把握创新载体是恩施州创建进程中着力挖掘的“内生式发展”。
    1.明确民族文化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因子。民族文化是民族认同中最能体现民族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标识民族边界的文化元素。许多民族文化本身就蕴含族群认同的团结和谐因子。据州民委民族研究所所长WP介绍:“如侗族的鼓楼、风雨桥是民众交际的主要场所,他们过节庆时摆长桌宴,招待亲朋寨友,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村寨之间的联系和团结。”这些民族文化蕴藏的团结和谐因子在日常生活中,已久远地构成了侗族与周边其他民族相处的一种生活方式。
    2.树立民族模范助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恩施州以表彰先进个人或单位的实践号召更多的人助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在这个团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中涌现一批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如帮助新疆女子找到失散16年家人的民警陈钢,带领村民修路脱贫的好支书王光国,还有“百年义渡”万其珍。[12]湖北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的万其珍老人,几十年如一日义务摆渡,为恩施市、建始县4个相邻乡镇的无数村民在农耕和进城时提供方便。
    3.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阵地。学校是创建活动的宣传教育基地,是青少年学习与成长的主阵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了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恩施州共104所民族小学,在民族团结进步的创建中充分发挥优势地位,非遗进校园,民族常识进课堂,课间操跳民族舞已成为学生的日常活动,让孩子从小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增强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
    4.民族村寨是打造民族文化的旅游地。罗永常认为,民族村寨是指以少数民族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目的地人文事项和自然风光旅游吸引,以体验异质文化,追求淳朴洁净,满足“求新、求异、求乐、求知”心理动机的旅游活动。[13]可见,民族村寨是展示一个地方民族文化的窗口,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还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李天翼指出:“民族村寨旅游是游客对于民族村寨社区的自然与文化参观与访问的活动,强调异文化体验则是民族村寨旅游的核心。”[14]恩施市的芭蕉侗族乡、宣恩的彭家寨、咸丰大坝路蛇盘溪村等对于外来游客来说就有着强烈的异文化体验,成为恩施打造乡村旅游比较成功的民族村寨。游客在这些村寨不仅可以观赏自然风光,同时还可以体验异文化,是族群间“三交”的重要空间。再者,少数民族村寨的开发,还可以利用民族文化促进文旅融合,拉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为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提供条件,提升幸福感。
    5.社区广场是搭建民族文化的展演平台。社区作为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单位,社区的发展也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发展。恩施州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中就明确指出,各个乡镇(村)要修建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文化墙等,作为当地居民平时休闲娱乐的场所,民族文化表演的场所,更是节假日送戏下乡的首选地。如来凤沙陀、建始长梁、高坪等社区都有演出班子,表演节目结合当地的文化元素,如喜花鼓、撒尔嗬等。社区广场成了老百姓对自身熟悉的民族文化表达的最佳场域,地方政府有意识地强化他们参与抢救优秀传统文化、改造村落、发展文化旅游的主人翁精神,既增强民众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能在共享发展成果中切实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总体来讲,恩施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表明,调动民族文化内在机理的运行,增强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助推了民族团结,在践行守望相助的理念中,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融合发展。诚然,民族传统文化的正确选择、运用需要建立在挖掘文化本真的基础上,获得各民族认可,争取更多“当地人”支持与参与,在文化认同与交融发展的过程中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从而出现持久而稳定的“和而不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