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冉红芳 田敏:民族团结进步州创建的文化机理研究——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2)


    二、成就与困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文化机制的探索
    (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创建之路
    历史上,恩施州州域曾属巴国境域、楚巫郡、黔中郡、南郡和武陵郡等,[9](P2)行政署地的变革也带来了本地社会文化的变迁。因此,恩施州的文化一直呈现变化、交融发展的态势。元时设立土司制度,到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废除“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民族隔离政策,大批汉、苗、侗等民族迁入州内,奠定多民族的居住格局。[10]目前,州内少数民族占54%,有土家族、苗族、汉族、侗族等29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由此可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要性。
    1.申报试点中民族文化的探索。2010年至2013年是恩施州申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的准备阶段。2010年2月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民委联合发布《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要求各民族地区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2013年9月,国家民委确定恩施州为13个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市、盟)试点之一。至此,恩施州的创建工作拉开了帷幕。首先,以创新机制为突破口明确提出“多方联动”和“广泛参与”。“多方联动”是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新农村建设、社区建设有机结合,与特色村寨打造、民族文化传承有机结合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广泛参与”包括坚持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市场主体参与、培育民族企业文化和军民共建。其次,以宣传教育机制凸显民族大团结大发展的主旋律。
    2.打造民族文化是创建示范州的亮点。2013年至2015年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阶段。创建动员大会上时任州委书记WHT专门对民族文化工作提出了要求:“一要宣传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建设民族特色村寨和民族文化广场,同时支持基层开展民族节庆、文化体育等活动,培养民族文化传人和人才,开发民族文化公共产品;二要制定对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的立法和政策;三要建设民族乡,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文旅融合。”②随后,恩施州民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创建工作。一是制定考核标准、测评指标与验收细则等。“因时因地制宜”,针对州直机关、学校、县市、乡镇、企业等不同的考核对象分类设定不同的标准。如对学校的测评中强调课内外活动要与民族文化的宣传教育结合,开展民族文体活动,其中分值占30分。民族团结模范县创建的测评指标中则强调建立村文化活动室、传统文化传承点、民族文化广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工程等,分值占14分。二是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各县市根据恩施州下发的实施方案为总纲领,各个县市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活动方案,召开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个人工作座谈会等。恩施州在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上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3.授牌仪式:首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成功。2016年8月17日,恩施州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国家民委副主任陈改户来恩施州实地调研精准脱贫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正式向恩施州授予奖牌。民族团结工作的创建永远在路上。恩施州印发了《恩施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单独章节写入规划纲要,其中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将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和促进宗教和谐稳定作为重要任务。
    (二)两个示范点:“民族小学”与“风情寨”
    1.施州民族小学
    施州民族小学建于2008年,位于恩施市清江之畔,是一所少数民族集中的学校,土家族、苗族、侗族师生民族比为64%。建校时就致力建成一所民族特色突出、民族氛围浓郁、民族文化彰显的示范校。
    (1)民族文化的彰显。学校教学楼在采用现代建筑风格的同时借用了鄂西南民居粉墙黛瓦的基调和土家吊脚楼檐廊的设计,将传统建筑与现代相结合。校徽融合了土家织锦抽象纹饰“单八勾”与中国传统吉祥纹“方胜纹”,土家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结合体现施州小学办学的民族特色与包容。校歌也取材于土家民歌元素。学校处处可见民族文化的烙印,“四横四纵”的教学楼长廊有中华民族文化风采展、家风家训宣传展、书法绘画作品展,旨在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
    (2)系列民族文化结合校园建设。民族文化进课堂是学校的特色。“利用班会课将国家民委下发的教材与我们学校自编教材相结合给孩子上课,将民族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一个学期安排四次课,分层教学,低年级和高年级是不一样的。”③学校还着眼于恩施本地的民风民俗开发了《诗词楹联》和《民族常识》的读本,让学生了解家乡诗词楹联作品和风土民情。学校定期聘请相关专家创编的大型校园舞《摆手谣》和《土苗儿女欢》在课间操进行练习,两套校园舞很好地融合了土家摆手舞、撒尔嗬、苗舞和铜铃舞,将多个民族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
    (3)校园“三节”与“手拉手”。学校紧紧围绕“民族团结一家亲”目标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以传播民族文化为中心,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校园“三节”(民族文化节、民族体育节和科技节),特别是民族文化节主要通过唱民歌、跳民舞、奏民乐、讲民俗这些土家、苗、侗等民族的文化来呈现。校园科技节以“民族文化探究”为主题,进一步了解恩施民风民俗。“手拉手”是通过写一封信、画一幅画、教一个朋友、送一本书、开展一次活动进行,学校已与恩施新塘乡中心小学和江苏沧浪小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2.芭蕉枫香坡侗乡风情寨
    (1)风情寨中的农民艺术团。艺术团在旅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游客在短时间内了解、感受、体验侗族文化和侗乡魅力的一个宣传窗口。据团长MCE和几位演员介绍,团里的演员多是村里的采茶能手也是专业表演者,表演节目蕴含着浓厚的侗族风情,有歌唱侗族阿哥幺妹的爱情,有模仿侗族人的生活劳动情景。M团长是团队灵魂人物,她扮演的媒婆幽默风趣,一招一式很到位,而且主持、唱歌样样行。节目深受游客好评,如对唱《六口茶》,一起跳竹竿舞等,让游客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多姿多彩的恩施民俗。
    (2)交往交流交融的成功案例。近十年来,芭蕉乡围绕侗族文化的打造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先后被国家部、委、会表彰为“全国第五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芭蕉的多民族居住格局主要形成于清朝“改土归流”后,各族群之间对民族文化的利用,呈现和谐融合的态势,我们调研也基本证实这一事实。④
    LZB(女,63岁,侗族,枫香坡人,小学文化程度)
    我是侗族人,80年代嫁到枫香坡的。(你会讲侗语吗,过侗族的节日吗?——笔者问)不会,我们都讲方言,一般都是过端午、中秋、春节等。(家里还有其他民族的人吗?——笔者问)有,我媳妇就是土家族的。我不知道孙子登记的什么民族,我们不分哪个民族,我们都是枫香坡的人,坐在一起就像一家人。
    DH(女,16岁,土家族,枫香坡人,高中生)
    我是土家族的,妈妈是土家族,爸爸是汉族。(你们过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吗?——笔者问)那不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嘛,像春节、中秋节。但是我们还有打糍粑、过社节。好像以前初中有侗族的同学,现在我也不知道,我们主要能聊得来就行了,不管他是什么民族。
    一是芭蕉侗族乡的村民基本上打破了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土家族、侗族与汉族之间的通婚比较普遍,村民不在乎结婚对象的民族成分。二是当地保留的习俗主要是恩施地区的习俗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庆习俗为主,如过社。三是当地村民之间的交流是以恩施地区的方言为主,几乎都不会讲土家语或者侗语。这种交融状态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奠定了深厚基础。
    (3)文旅结合的展示窗口。身处枫香坡侗乡风情寨,随处可见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成果。目前,芭蕉侗族乡已形成了以枫香坡侗寨景区、恩施州林博园为主体的旅游地,充分利用侗族传统文化来吸引游客。枫香坡侗寨对侗族民族文化的挖掘利用,以鼓楼、寨门、农民艺术团表演为载体,向外来游客积极传播传统文化。鼓楼是侗族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符号,是各大氏族权威的象征物,是侗寨击鼓议事、社交待客、传递信息的文化场。如今鼓楼功能发生变迁,其符号标识在展示与传播侗族文化中融入新的社会文化功能,成为公共文化空间。
    (三)认可:民族文化在民族团结创建中的成就
    恩施州从试点到授牌前后历经六年,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得到了国家民委和全州人民的认可。
    1.表彰先进典型模范,“民族人物榜样”的行为示范。“民族人物榜样”不仅影响着本民族文化的存续与发展,也是向“他族”传递本族文化的典范,主要是民族文化传习者、民族文化领导者以及舆论领袖等。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恩施州政府高度重视树立典范。全州共涌现了国家、省、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52个,模范个人421人。⑤如“和谐使者”易满成、“百年义渡”万其珍、“愚公支书”王光国。树立和宣传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是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点。
    2.促进创建工作底蕴,对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近10年来,州委、州政府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大州”,将民族文化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提出并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从政府到民间对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恩施州各县市完成了各类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摸清家底,健全动态管理体系。截至2016年年底,全州已经建立起国家、省、州、县(市)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体系,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15项、省级63项、州级110项、县市级444项。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76人、州级177人、县市级489人。⑥二是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如《恩施州民族文化奖评奖办法》、县市编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总体规划》等。三是文化馆依托文联建立的地方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挖掘、整理、编撰、研究民族文化,出版系列丛书。四是重点建设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示范基地。五是非遗融入群众文化活动。如恩施创编制作《打起莲香赞家乡》这首莲香舞曲,响遍了恩施城区大街小巷。六是民族文化进校园。各小学开设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课,让学生奏丝弦锣鼓、学摆手舞、唱山民歌体验学习民族文化。
    3.打造全域旅游空间,民族文化融合旅游产业。一是拓展旅游空间,注重文旅融合。各县市为恩施州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以生态文化旅游业为重点打造影响力大的旅游品牌。如唐崖土司城遗址、“黄四姐牵手刘三姐”,用品牌形象拓展旅游市场空间,提升美誉度和吸引力。二是出台全域旅游渗透特色文化元素实施办法。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将民族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仪式文化、节庆文化和民间工艺文化与旅游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彰显文化特色,提升城乡建设品位。三是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旅游。如“文化巴东”建设“五大工程”(巴人源博物馆、巴东影视中心、寇准文化公园、巴楚文化广场、巴楚文化产业园)参与旅游。四是结合旅游打造民族文化艺术精品。五是开展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举办“‘纤夫’国际文化旅游节”“利川山马节”“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等。六是创办了一批旅游报刊,如咸丰《唐崖》。
    4.保证民族团结进步的实现,建立民族文化利用机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创建成功得益于形成的高位推动机制和建立的长效机制。首先,“六进”作为创建活动的主阵地。根据《国家民委关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实施意见》,各县以“六进”(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作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主阵地。其次,开展民族文化传承人的评选工作,表彰民间优秀文化传承人。最后,建立民间文化人才库和民间文化传承人生活补贴基金制度。
    (四)不足:民族文化利用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的困境
    1.资金短缺导致开展的工作,形式大于内容。资金短缺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的无规律、不集中和当下财务报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恩施州民委调研员QL认为:“创建工作中的主要困难在于经费的短缺,国家虽然有拨款支持创建工作的开展,但资金投入基本上还是维持在20世纪的水平,且经费没有固定的数额,资金的不足导致当地老百姓最希望改变的东西,比如基础设施建设、修路等问题解决不了,开展的工作形式大于内容。”此外,我们发现资金不够还体现在:一是资金分散投入到不同部门,无法集中财力重点打造民族文化项目。如咸丰申报唐崖村发展项目,文体部门作为“唐崖文化保护产业园”,住建局作为“世遗唐崖特色小镇”来打造,旅游局则作为“湖北旅游名镇”来打造,资金分流问题影响发展。二是地方财政资金紧缺,对民族文化保护经费逐年缩减,滞后了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据恩施市民宗局HJZ介绍:“主要还是经费困难,上级是给了的,但是本级财政是没有给的。上级给的经费没有固定的指标,有时5万,有时10万。”三是民族文化传承人活动开展的经费无法保障。目前州级与县级传承人没有补贴,基层文化工作者与传承人之间多为情感联系,时间长了工作难以开展。
    2.缺乏专门人才来开展民族创建工作。首先编制不到位,无法满足业务的开展。“编制虚设”在各县市是一个普遍现象,核定行政编制与实际在岗编制相差百分之二三十,县市局级领导做科长的事,科长做几个编制的事,工作负荷超重。编制不足导致一个专职人员身兼多职,而民族创建工作放在办公室或者政法宣传科,加上近两年来“精准脱贫”抽调部门人员长期驻扎扶贫村,这些工作基本上由一个工作人员来完成。其次是学相关专业的人才留不住、要不来。目前各县市文保人才奇缺,非遗人员不够。一方面,有专门学习考古学专业的大学生来到文保部门,由于待遇低、职务上升空间慢等原因改行到了网络公司。另一方面,非遗保护的专业人员在招聘上因编制轮空,错失了许多专业对口来应聘的研究生人才。
    3.民族文化开发与旅游产业融合不够。传承利用民族文化是“全域旅游”中的重要节点。一是文化核心竞争力不强。各县市虽有自己的文化品牌,但在文旅融合中对民族文化利用不够。二是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高。各县市推行“文化+”模式,如何精心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化地标缺乏思考。三是文化展演同质化严重。四是文化惠民工程有场地,民众参与度不高。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各县市全面推进“三馆一场一站”,建设“七馆三场”的惠民工程,但是多数乡镇成了面子工程,公共资源利用率和群众满意度都不高。五是缺乏众星捧月、协同发展的统筹规划。各县市近年来在文化旅游宣传方面持续推出“恩施女儿会”“黄四姐牵手刘三姐”“唐崖土司节”并未从州级层面统筹规划,凝聚合力重点打造。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