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泽华先生与我关联的若干往事(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8:11:04 中国社会科学网 乔治忠 参加讨论
四、大师风范,令人怀思到永远 近年在学术史的研讨中,表彰学术大师曾是一项热门的话题。然而何为学术大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者似皆以学问精深、著述宏富,一时冠于同行之上为尺度。愚以为“大师”者,要点应在“师”字,不惟学问之大,仍须为“师”中良善者,方得允之。如此衡量,则刘泽华先生乃具备大师风范的教授、学者和历史学大家。其大师风范之以下几个特点,令人怀思到永远: 其一,善于思辩、勇于论辩。刘先生对于任何学术问题,立足于独立思考,决不盲从、决不随风,而是予以理性的思辩与严谨审视。每有独到见解,则勇于论辩,申明是非利弊。这种善于思考和论辩,一是具备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思维,二是立足于史实证据,三是关注重要问题,不作空谈。例如关于中国古代君主纳谏问题,历来颇受赞誉,甚至有人据此否认中国古代有过君主专制制度。而刘先生经过对先秦的谏议理论层层剖析,指出谏议之说虽然包含了民主气息,但本质是君主专制的一种补充,中国古代并没有一种君主必须纳谏的制度,君主是否纳谏以及如何对待进谏的臣僚,全由君主个人酌情或随意决定。这就是说,进谏与纳谏的运行方式,也属于君主专制性质。这里的论断鞭辟入里,一针见血,直击问题的核心本质。再如刘先生考察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礼”以及随后的演化,认为礼在初始阶段有规范生活的积极作用,也包含合理的因素。但是礼的本质是凝固的等级制,在中国历史上,礼对思维的束缚极为严酷,起了极坏的作用。这里的论述充满辩证思维方法,实事求是,见解入木三分。 其二,刘先生十分注重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认为历史研究总体上离不开理论思维。他研讨中国政治思想史或其他课题,都遵循选择重大问题,并且将论述提升到理论层次。例如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根本性质为“王权主义”的论断,是一个高度理论性的概括,来自刘先生几十年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社会史的成果。历史学科不必强求所有学者进行理论性和宏观的研究,人的思维与学术特长不能齐一。但是作为学术单位,不能轻忽本学科理论上的建树;作为整个史学界,更不能缺少高层次的理论思维。历史学科之理论的贫乏,是最大最根本的贫乏,是无论多少部纂辑之作也弥补不了的贫乏。 其三,尊重学术,推动学术,眼界开阔,心胸坦荡,时时惦念的是弘扬学术的大局面。刘先生主编多卷本的《中国政治思想通史》,不单单组织自己培养的本专业人士,还吸纳其他专业人员,并且同等对待,精诚协作。对于历史学科的其他专业,如社会史、博物馆学、科技史等等,都曾真诚地予以支持。 刘先生在全国史学史学术会议现场嘉宾登记册上签名 2018年4月22日,刘先生在美国西雅图已是病情转危状态,得知南开将举办纪念杨翼骧百年诞辰全国史学史学术会议,勉力口述题词,由家属记录发来: 杨翼骧先生是中国史学史的开创者之一,是永垂不朽的学者。纪念杨先生对中国史学史的贡献是很有学术意义的事,也是南开的光荣。他的中国史学史编年是学科的基础。乔治忠,孙卫国等进一步发扬了先生的学术成果,是一件学术大事。 谨写数言,以表敬重。 刘泽华 2018年4月22日 于西雅图 半个月之后的5月8日,刘先生溘然长逝,留下了世人想继续听取其高论而不得的历史性遗憾。这简短的对杨翼骧先生史学史事业的赞誉,恐怕已成为刘先生最后发表的学术评论。 尊重学术,一切从学术原则出发,必应包容不同的学术见解。刘先生除理念上反对学术观点定于一尊,认为学术争鸣才可推进思想认识的科学性。他对任何学者,包括后学晚辈以及自己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均予以包容,而且热情鼓励。遇有晚辈向他发出的学术争议,则显现出十分欣然、昂扬的神采,胸襟博大,充满惟以求真、求是为宗旨的精神,这也正是刘先生巨大人格魅力之所在。 其四,提携后学才俊,凡具有学术专长者,极力提携,或以学术合作培育之,或鼎力推荐、引进之,唯才是举,不遗余力。从发展学术出发,可谓之“大公益他”。“大公”者,学术发展之全局也;“益他”者,有益于当事之他人耳。 以上所举,凸现的是大师级的精神境界,凝聚了对社会、对历史的崇高责任感,展现了积极、正直的人生价值观,足为高山仰止。 怀思拳拳,追念永永! 刘先生的学术大师成就永垂不朽! 刘先生的学术大师风范日月同辉! 刘先生的学术大师风范,将永远成为彪炳于学术界的一面旗帜。 (乔治忠,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荣誉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