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文化研究国际论坛在厦门举行(2)
http://www.newdu.com 2025/02/17 02:02:02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金林 参加讨论
![]() 首届中国文化研究国际论坛主题演讲 在主题演讲环节,澳门科技大学李凭教授的《中日文化交流之一例——日本汉学家源伊信校勘南监本<北史>》主题发言,通过仔细考察日本德川幕府时期大和国藩主伊源信校勘的南监本《北史》,从微观的个案考察了历史上中日两国的密切交流,作者指出这本《北史》不仅在图书版本学、文献校勘学上具有显著意义,而且是中日传统文化交流的标本。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教授的《学术与政治权力交互作用下朱熹形象的塑造——以南送后期为中心的考察》的主题发言,以南宋后期朱熹的历史命运为例,详细梳理了一个历史人物是如何成为文化象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徐义华研究员的《汉字的特性及其对早期历史观念的影响》发言指出,掌握汉字所需要的高时间成本和汉字的“象形”特性影响了中国早期历史的观念与中国文化的面貌。日本中央大学妹尾彦杰教授的《都城与陵墓——以李弘恭陵、杨氏顺陵、玄宗五陵的分析为中心》仔细分析武周时期到唐玄宗朝,洛阳到长安的“迁都”于陵墓问题,认为帝王陵墓给都城以“正统性”,没有武则天的洛阳,便没有唐玄宗的长安。日本二松学社大学牧角悦子教授的《古代帝王“禹”在近代文学中的形象》发言认为,近代以来,随着历史、文学、哲学等新概念的流播,中国古代经典进行了“再编程”。作者认为中国古典是一种阐释学,并不能以客观性和合理性去解释,那样会把古典中所蕴含的丰富世界给抹杀掉。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刘中玉研究员的《中越文化视域下的<竹林大士出山图>》以辽宁省博物馆藏《竹林大士出山图》为例,在14—15世纪明越战争和中越人文互动的视域下,从流传轨迹、文本真伪、创作年代与作者,以及创作动机与政治意涵等方面,对该作品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和讨论。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汪晓云教授的《孝为玄根:中国古代孝道与政治》发言认为,讨论中国的孝道有必要回到“孝”的原义中去,作者认为“孝”的原义是传说中的早期帝王孝顺民众。厦门大学历史系张侃教授的《明代中后期山人结社的地域机制与文化形态——以浙江温州府永嘉盐场为例》描述了明代中晚期温州山人群体的结社形态,讨论了其人际网络及社会结构特征,勾勒出了山人群体的思想脉络和空间流动模式。作者通过把山人置于具体的区域社会,温州山人既形成了地方文化的新话语,也建构了文化—政治的新形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