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钢:贫困文化论的误用与滥用①(5)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12:11:57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 李文钢 参加讨论
注释: ①感谢复旦大学潘天舒教授对本文提出的修改意见。 ②参见潘天舒.“贫困文化”之辩.复旦人类学之友微信公众号,2016年5月7日。 ③还有研究者更为直接和自信地指出:用“贫困文化”来诠释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状况,能够恰当地说明贫困长期存在的深刻根源。在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很多人生活在贫困的山区、农区、牧区,那里生态环境恶劣,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居住比较分散,地理位置上的隔断加上小农习性、民族习性、血缘性、地缘性使人们处于自我封闭和孤立的境地。他们远离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虽然人们勤劳、纯朴、厚道,但他们长期的努力与拼搏却依然无法改变现状,这就容易形成一种随遇而安、唯命是从、与世无争的贫困文化。贫困文化通过无所不在的各种各样的途径潜移默化地作用于生活于其中的人,从更深层次上决定着人们是否贫困的命运,使其思维、心理、行为、价值观等受其影响,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所深受其影响却感觉不到。参见高香芝、徐贵恒:贫困文化对民族地区反贫困的多层次影响,载《理论研究》2008年第2期。 ④参见潘天舒.“贫困文化”之辩,复旦人类学之友微信公众号,2016年5月7日。 参考文献: [1]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2]周怡.贫困研究:结构解释与文化解释的对垒.社会学研究,2002(3):49-63. [3]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王晓毅,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4]Lewis,Oscar.The Culture of Poverty.Scientific American,1966(4):19-25. [5]刘易斯.桑切斯的孩子们:一个墨西哥家庭的自传.李雪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6]潘天舒.发展人类学概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7]张磊.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1949-2005).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8]王小强,白南风.富饶的贫困:中国落后地区的经济考察.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9]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0]穆光宗.论人口素质和脱贫致富的关系.社会科学战线,1995(5):44-54. [11]赵秋成.对贫困地区人口文化贫困的研究.西北人口,1997(3):28-30. [12]妥进荣.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13]罗边伍各.凉山彝族传统习俗对扶贫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2-15. [14]许宝强.发展主义的迷思.读书,1999(7):18-24. [15]杨小柳.参与式行动:来自凉山彝族地区的发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6]陈庆德.经济人类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7]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8]吴理财.论贫困文化(下).社会,2001(9):17-20. [19]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0]李怀印.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岁有生,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13. [21]丁学良.“现代化理论”的渊源和概念构架.中国社会科学,1988(1):65-78. [22]张小军.“民族”研究的范式危机——从人类发展的视角思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73-82. [23]王希恩.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民族研究,2010(5):1-15. [24]伯瑞.进步的观念.范祥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25]朱晓阳,谭颖.对中国“发展”和“发展干预”研究的反思.社会学研究,2010(4):175-198. [26]马翀炜,陈庆德.民族文化资本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7]何明.当下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复调逻辑——基于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与艺术展演实践的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58-64. [28]方清云.贫困文化理论对文化扶贫的启示及对策建议.广西民族研究,2012(4):158-162. [29]科布.后现代公共政策:重塑宗教、文化、教育、性、阶级、种族、政治和经济.李际,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0]辛允星.“发展”是如何被接纳的——羌族村落社会的“观念史”.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5-15. [31]王明珂.边疆中国:建“民族”易,造“国民”难——如何观看与了解边疆.文化纵横,2014(3):18-30. [32]White,Sydney D.State Discourses,Minority Policies,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in the Li Jiang Naxi People’s autonomous country// Safran,William.Nationalism an Ethnoregional Identities in China.London:Frank Cass Publisher,1998. [33]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4]马良灿.贫困解释的两个维度:文化与制度.教育文化论坛,2010(4):97-99. [35]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36]拉波特,奥佛林.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鲍雯妍,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7]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夏建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8]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39]萨林斯.甜蜜的悲哀:西方宇宙观的本土人类学探讨.王铭铭,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