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适应—传承模式:以东干族为例(2)
http://www.newdu.com 2024/11/10 04:11:20 《语言战略研究》(京)20 周庆生 参加讨论
一、学习主流文化语言 140年前,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先民(回族)从中国迁入沙皇俄国的中亚地区,他们当时只会说汉语陕西甘肃方言,绝大多数都是文盲,只有几个秀才认得一些汉字。至1895年,东干先民中的识字人数,包括识汉字、阿拉伯文和俄文的人数,还不足其人口总数的2%(Шинло 1965:259)。但是,他们在各种正式场合,都需要使用国家主流语言俄语;在跟周边民族交往时,则会经常接触吉尔吉斯语、哈萨克语或乌兹别克语等。东干族先民跟俄罗斯族、吉尔吉斯族、哈萨克族或乌兹别克族之间的交往,存在着巨大的语言障碍,给东干族先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和生活困难。 当时沙俄政府推行“俄罗斯化”政策,教育实行“义务国语制”,各类学校只能学习使用俄语,不能学习使用当地民族语言。 为了适应全新语言环境需求,缓解移民生存压力,顺应国家语言政策,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东干族先民集资办学,从娃娃抓起,传授俄语。1884年在今哈萨克斯坦营盘乡,开办了东干族第一所俄语正规学校。1919年在比什凯克和托克马克举办师范班,有10名东干青年参加学习,他们毕业后成为东干族师范教育第一批教师。1923年在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比什凯克、托克马克等地创办了东干乡庄新学校(王超2010:97)。至1937年底,中亚东干族里已经有70%的人脱掉了文盲帽子(王国杰1997:330)。 由于掌握了主流文化语言俄语,东干人的文化教育水平大幅度提升。据1976年苏联人口普查,4万东干族中,有副博士学位的36人,博士学位的4人,这种比例在苏联120个民族中名列第一(王国杰1997:329-338)。“东干族各种专业人才遍及苏联各地,但主要集中在东干乡庄……如在马三青农庄,1972年就有90名大学毕业的东干农业专家在那里工作。90年代初,东干乡庄的大学毕业生已达500多名,占劳动力总数的四分之一(丁宏1999:48-49)。” 二、与主流语言结构趋同 东干族的语言适应过程也是东干语的语言变化过程。东干语是移民语言、非主流语言和弱势语言,俄语是官方语言、主流语言和强势语言。弱势语言长期接触强势语言,往往会主动适应强势语言的结构,吸收强势语言的结构元素,发生语言趋同的变化。经过几十年的东干-俄罗斯语言接触,东干语词汇中出现了一批俄语借词,语音中增加了一个俄语音位[r],语法中出现了一些俄语语序。 借用俄语词汇。东干语中的俄语词汇借用最多,几乎涉及社会文化各领域,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学术理论、哲学、宗教、科学技术、生活方式和文学艺术等(丁宏1998)。在不同种类的东干语文章作品中,俄语借词比例差别较大。在口传文学如“口歌”“口溜”中,几乎没有俄语借词;而科技、政治类文章,则会高过7%(常文昌2010:6)。譬如:巴尔基阿(партия,党)、考拉号子(колхоз,集体农庄)、玛什乃(машина,机车/汽车)、根诺(кино,电影院、电影)、康比尤特(компьютер,电脑)、基万(диван,沙发)、布拉基(платье,连衣裙)、合列巴(хлеб,面包)、乌哈(уха,鲜鱼汤)、伏特加(водка,烈性酒)、阿尔申(,俄尺)、嘎(гектар,公顷)等。 东-俄、东-突混合词组。还有一些由两种或多种民族语言词汇组合而成的混合词组。如“吆машинэ”(开汽车)、“联合щтат”(联邦)、“姑姑чка”(小姑姑)等都是由东干语词和俄语词组合而成的。大巴扎(大的集市)、油馕(和油、鸡蛋做成的小馕)、卡拉湖(热湖)等是由东干语词和突厥语族语言词组合而成的。 增加俄语[r]音位。俄语中有个舌尖中浊颤音[r],东干语中没有,如果用东干语拼写带[r]音的俄语借词,很不方便。另外东干语还适当吸收阿拉伯语、波斯语、吉尔吉斯语和哈萨克语等语言的借词,这些语言都有[r]音,东干语增加了一个[r]音位后,拼写上述语言的相关借词时,就得心应手了。 改用俄语等语序。东干语经常借用外来语的语序。表示年月日,有时采用俄语“先小后大”的时间顺序,代替汉语“先大后小”的排列顺序,比如将“正月初一”说成“初一的正月”。表示钟点数目时,则会采用吉尔吉斯语的数量表示法,把数词放在量词的后面。譬如,把“两点钟”说成“小时二”。一篇文章中,把“列宁博物馆两点钟开放”,写成“列宁的母杰依(博物馆)撒哈特(小时)两个上开的呢”(林涛2011:39-40)。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曹道巴特尔:蒙古国语言文字概况
- 下一篇:饶敏:贵琼语的元音和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