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绿色车厢外悬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半个多世纪以来,一趟横跨欧亚大陆的方铁长龙从未间断地呼啸着,穿越蒙古大漠、西伯利亚冻土带和清澈美丽的贝加尔湖,驶向7858公里外的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在这里,与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的交通大动脉-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将旅客送往欧洲的其他国家。 这趟跨国列车就是上世纪6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后开行的第一趟国际联运列车——北京至乌兰巴托至莫斯科的K3/4次列车。列车横贯亚欧大陆,途经中、蒙、俄三国,全程设置33站,停靠三个国家的首都,单程运行约132小时,往返需13天。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早年乘坐这趟列车的多为因公出国的政府官员、外交官和代表团,有人将这趟列车称为“神秘的东方列车”。52年来,每个周三的清晨,K3次列车都会从北京火车站驶出,在这趟“神秘的东方列车”上还发生了数不清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 珍贵老照片 留下女列车员身影 1960年5月24日,由中国值乘的北京至乌兰巴托至莫斯科K3/4次国际联运列车正式开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开行的首趟国际联运列车。当时乘坐这趟列车的旅客多为外国友人、因公出国的官员、外交官和留学生,车辆的安全保卫非常严格。在西方人眼中,这趟穿越中、蒙、俄三国的列车被称为“神秘的东方列车”。 翻开《中俄国际联运车队50周年纪念册》,在列车员的合影中,出现了两名女列车员的身影。这也是K3/4次列车运行至今,仅有的两名女列车员影像资料。在上世纪60年代“中俄三组”首发全体列车员在莫斯科红场的合影里,女列车员于惠珍和段艳蓉站在合影的第一排中间位置,她们身着铁路制服,胸前佩戴铁路路徽。在北京铁路局北京客运段国际联运车队高军队长的记忆里,“女列车员”仅仅在列车开行后的前几次出现过,当时全联运车队大约有10多名女同志,后来都逐渐离开了K3/4次列车。 岁月更替、工作调整,当年这两位女列车员如今是否健在?身体依旧安康?如今在国际联运车队已经很难找到更多详细资料了。高军说:“半个世纪以来,中俄联运车队的列车员都是清一色的小伙子,女列车员的照片如今非常珍贵。” 可以肯定地说,女列车员的退出与这趟列车途中经历的恶劣天气和超长行驶有很大关系。K3/4次列车在一年的开行中,有9个月的取暖季,半个多世纪以来,全车一直采用燃煤取暖。当列车穿越寒冷的西伯利亚时,列车员平均每2到3分钟就要向锅炉里添一次煤,一个往返下来,每节车厢平均的用煤量达到6吨。每两名列车员负责一节车厢,即便是女列车员也要与男列车员一样,从煤箱里取出大块煤,砸碎,掺水与煤末混合在一起,用铁锹送进炉膛中,在熊熊火苗中,飘出的煤灰慢慢落在头发上,脸上,总也感觉洗不干净。繁重的烧锅炉工作、往返13天的超长路程,确实让女同志们吃不消。 ■上世纪70年代 对抗超低温 做梦喊“锅炉烧化了” 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中苏关系趋于冷淡,但是,K3/4/次列车却从没有中断。在那个年代,能够成为一名国际联运列车的列车员是一件无比自豪和骄傲的事情。选拔国际列车员也是分外严格,所有的乘务员都要经过组织上的层层审查,最后思想过硬、出身好、表现好的才能入选。 曾经在1975年登上国际联运列车的车辆乘务员回忆,当时中苏关系比较紧张,上车后他得到的第一个忠告就是不能擅自和外国人聊天。当列车抵达苏联境内车站时,站台上布满了警察,不允许当地人和中国人说话,也不允许列车上的旅客下车拍照留念。中国乘务员也严格遵守纪律,不敢与外国旅客合影。不过,也有不少苏联人向中国乘务员表示友好,他们用书包作掩护,偷偷与列车员打招呼。 上世纪70年代末,K3/4次列车在冬季经常会遇到超低温的情况。“当时经历最低的一次温度是零下50多度,列车员需要不停地添煤,保证车厢内的温度不降低。整列车厢里静悄悄的,旅客全都关着包厢门,列车员也不说话,眼睛紧盯锅炉里滚烫的煤火。”这种机械化的紧张作业在列车到达目的地后,仍然会被带进乘务员的梦里。当年担任列车员的高军回忆,列车抵达莫斯科后,他常常还会在梦里继续添煤烧火,一次在梦中大叫起来:“坏了,锅炉烧化了!” 高级软卧车厢里静悄悄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