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 保障列车安全 乘务员“叫板”边防军 国际联运列车要穿越国与国的边境,各国出入境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为了国际列车的安全,列车乘务员们与边防军据理力争,列车故障不解决,绝不开车。 1989年的一天,由莫斯科开往北京的K4次列车运行至俄罗斯境内的吉达至纳乌什基站之间,突然紧急停车,车辆乘务员刘长旺与王佳森立即跳下列车,逐一检查每节车厢,当他们走到第5号车厢时,刘长旺发现列车制动风管被异物打断,导致列车停车。 刘长旺用铁堵堵塞风管,让列车重新启动,并控制速度运行到了纳乌什基站。纳乌什基站是俄罗斯和蒙古国的边境站,到站后刘长旺向纳乌什基站工作人员说明了车辆情况,提出要修复车辆风管,在车站方面还没有答复的情况下,列车上的边检人员已经按照程序,将通关的护照下发,按照规定,这时候车上任何人,包括车辆乘务员在内,再也不准下车了。 “车辆如果不修理,决不能开车。”刘长旺再次提出修复风管的请求,但俄罗斯边防军不允许他们下车。此时刘长旺心里始终坚持着一个想法,决不能让列车带着安全隐患运行。他果断地在列车尾部悬挂上了红色信号灯,不放行列车。在刘长旺的执意坚持下,俄方最终答应对车辆故障进行修复。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俄边防军全副武装的监控下,刘长旺和王佳森配合着站检人员把车辆风管进行了更换。回忆起当年的情形,刘长旺很自豪地说:“保证国际列车运行安全是每名联运乘务员不可动摇的职责。” ■上世纪90年代 国际倒爷淘金 盯上“车轮上的市场” 苏联解体后,经历了政治巨变的俄罗斯对生活物资的大量需求让中国人找到了商机,不少热衷经商的中国人都走上了倒卖商品的淘金路。K3/4次列车是北京通往莫斯科的最便捷陆路通道,于是,原本乘务员比乘客多的这趟列车变成了“车轮上的市场”,当列车进入俄罗斯境内,只要一停车,中国人就站在车窗口卖货,经常是车还没到莫斯科,货已售罄。 “国外的火车站和中国不同,他们是开放式的,有点像中国的长途汽车站。”北京客运段联运车队队长高军回忆。那时候,中国的列车一进入蒙古国和俄罗斯境内,每到一个车站都会迎来大量等待购买商品的顾客,他们都预先知道火车进站的时间,特意到车站来等着买东西的。和国内的火车站不同,国外的一些大站停站时间较长,一到站,中国倒爷们就打开车窗,开始展示、兜售货物。因为当地寒冷,皮夹克卖得最好,服装、鞋子都是抢手货。 “那个时候,生意好的,不到莫斯科倒爷们就卖光了手里的货,很多人都感慨货带得不够多,车厢太小,影响了他们的生意。”提起这趟被称为“车轮上的市场”的国际列车,看看车厢里的拥挤度,就能知道它的生意有多好。据北京动车客车段联运车间的工作人员回忆,当时,倒爷们携带的货物在车上堆积成山,每一个包厢都被货物塞得满满当当的,从地板一直码到天花板,就连车窗也被堵得严严实实。车上能打开、敲开的地方都要给弄开,里面塞进各种货物。包厢内外、暖气管、垃圾箱……凡是能存放的地方都想到了,有的人甚至用螺丝刀将巨大的车窗卸下来,把钱塞进窗框缝内,以躲避检查。 ■新世纪 硬卧包厢不设中铺 高级软卧独设洗漱间 经历了官员、旅游者、倒爷之后,进入新世纪,K3/4次列车的旅客如今很多都是游客。从1960年开行至今K3/4次列车已经更换过5次车型,最近的一次是1996年,购自德国车辆生产集团下属的阿门多夫车辆厂。走过16年的风霜,每周三,仍准时从北京火车站发车。 9月5日,K3次列车停靠在北京站的第6站台上,乘车的旅客仅有45人。走进高级软卧车厢,深红色的仿木质包厢宁静而古朴,踩在深蓝色的花纹地毯上,静悄悄。包间内,两张宽大的上下铺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一张小桌和深红色的沙发占据了车厢另一角。包厢内还有一间独立的洗漱间,洗脸、洗澡都可以完成。因为旅客不多,选择高级软卧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在旅客登车最热闹的时候,这节车厢始终充满了宁静。 车厢里可以看到中、俄、英三国语言的提示标识;每间包厢都使用罗马数字的门牌号;硬卧包间只有4个铺位,不设中铺。软卧包间床铺还可以支起,每间包厢都设置了推拉门。 K3/4次列车不设列车员的宿营车,每节车厢都有一个乘务包房,乘务员在包房内休息。在包房的小柜子里放有米面、油盐、酱醋还有少量的蔬菜。乘务员说,出了中国国境后,国外的餐车不为列车员提供免费的餐食,“一顿饭要花费30美元,我们吃不起,只能在车上的锅炉边设个小灶,自己做饭吃。” 8点05分,K3次列车开动,热情的外国旅客摇下车窗,向站台上的人们挥手告别,他们将和开行了半世纪的国际列车一起踏上旅程,穿过广袤的戈壁沙漠,静静的色楞格河、伏尔加河,欣赏葱郁的白桦林,巍峨的乌拉尔山脉,辽阔的西伯利亚冻土带以及拥有众多美丽传说的世界最深淡水湖贝加尔湖…… 趣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