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高度评价改革开放前工业化基础(3)


    基本实现目标要求
    经过全国上下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到改革开放前,基本实现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一目标。
    按照1963年的设想,到1975年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主要目标包括:粮食产量达到5500亿斤,人均拥有原粮650斤;棉花产量4000万担,加上化学纤维25万吨,人均可有16尺布;钢产量2800万—3000万吨;煤炭产量4亿吨,石油产量3000万吨;铁路运输里程达到5.5万公里左右;在木材、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各种钢材、化肥、酸碱、机床、发电量上达到相应的产量;在轻工业产品和各种运输量上,以及国防工业和尖端技术上,也有相应的增长和相当的发展。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1975年多数指标没有完成。但是,1978年基本完成了这些目标。这一年的主要产品产量是:粮食6095.3亿斤,人均633.2斤;棉花4334万担,化学纤维28.46万吨,纱238.2万吨,布330.9亿尺,人均34.4尺布;粗钢3178万吨;原煤6.18亿吨,原油10405万吨;铁路营业里程5.17万公里。木材、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各种钢材、化肥、酸碱、机床、发电量以及轻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交通运输事业等,都有显著增长。取得重要突破的成就,国防工业有“两弹一星”和核潜艇,尖端技术领域有杂交水稻、人工合成蛋白质、返回式遥感卫星等。可见,尽管经历了曲折,新中国还是只用20多年就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前建立起来的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新中国的经济独立和国防安全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腾飞和民生改善准备了技术条件。如今,我国已成为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增加值自2010年起稳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经济规模足够大、增长速度足够快、不仅改变了自身面貌也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国家。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