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专门考古 >

李家崖文化遗址的调查及相关问题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摘要:以往见诸报道的黄土丘陵晚商时期遗址很少,遗址的数量、密度、分布情况不清,学界由此产生了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实际上,山西、陕西两省过去的普查已经发现了大量晚商时期遗址,只是尚未辨识确认。作者报告了山西省石楼县20处李家崖文化遗址的调查情况和采集植物遗存的浮选结果,发现聚落最显著的特点是规模小而分散,生计方式为粗放农业、定居程度较高。作者在以往调查材料中确认了300余处李家崖文化遗址、100余处西坬渠类型遗址,在文中报道了这些遗址的基本信息。基于这些工作,作者讨论了晚商时期黄土丘陵的文化分布、来源、年代、生计方式问题。
    关键词:李家崖;西坬渠;考古调查;生计方式
    A Survey of Lijiaya Culture Sites and Some Related Issues
    Cao Dazhi
    Abstract:Few sites dating from the late Shang period have been reported on the Loess Highland. The uncertainty of the number, den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sites has resulted in some misconception. In fact, national surveys in the past in Shanxi and Shaanxi have located a large number of sites of the period, but they have not been accurately dated. This article gives an account of 20 Lijiaya sites surveyed in Shilou, Shanxi and the floatation record of plant remains sampled from the sites, which show that most settlements were small and sparsely distributed with a subsistence pattern of extensive agriculture. The article also gives basic information of over 300 Lijiaya sites and 100 Xiwaqu sites which are recognized from findings of previous surveys. A short discussion of the cultures, their origin, dates and subsistence modes is presented at the end.
    Keyword:Lijiaya; Xiwaqu; archaeological survey; subsistence mode
     
    自上世纪以来,山西西部、陕西北部的黄土丘陵地区陆续出土了数百件殷墟时期的青铜器,这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1]。青铜器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贵重物品,仅从如此大量的铜器发现来看,当地似乎存在高度发展的社会。但是古环境和古气候的研究表明,公元前2千纪晚期当地的情况与现代相似,而今日之黄土丘陵受限于自然条件是广为人知的欠发达地区。为什么在这样贫瘠的环境中会出现这么多高级的奢侈品?
    要解答这个问题,对黄土丘陵本地社会的深入了解不可或缺。为此,笔者在2010-2011年对黄土丘陵进行了考古调查。调查工作分为两部分:第一,笔者在山西省石楼县做了区域调查,目的是实地了解遗址与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形态、并取得研究当地生计方式的动植物资料;第二,笔者重新检视了黄土丘陵地区以往的调查材料,目的是掌握遗址总体的数量、密度、分布规律。经过这两项工作,我们确认了400余处李家崖时期的遗址,并对聚落形态、生计方式、社会复杂性等问题产生了初步认识。
    一 石楼县的调查
    山西省石楼县地处吕梁山西麓,南临永和、北接柳林,西面隔黄河与陕西省清涧县相望。当地有黄土丘陵典型的自然环境,加之历年来已报道的青铜器发现达20余批次,因此成为区域调查的理想选择。
    在赴石楼调查前,我们先在曲村工作站翻检了山西省1995年调查的标本,掌握了19处遗址的线索;到达石楼后,笔者又观察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标本。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了调查计划。调查时间为2010年10月20日至11月22日、2011年3月22日至4月17日,共61天。工作人员一般为2人,少数时间为3人。由于人力所限,调查无法采用全覆盖的方式,而是采取了传统的随机踏查方法,尽力对单个遗址系统记录。此次工作共调查李家崖时期遗址31处(图一),另记录了仰韶时期遗址9处、龙山时期遗址22处、二里头时期遗址2处。
    图一石楼境内的李家崖文化遗址
    下面选择遗存较丰富的李家崖时期遗址报告如下。
    1.前圪垛
    遗址位于罗村镇前圪垛村北的山嘴上(图二、图四)。屈产河的一条支流东石羊河自东南向西北从遗址南侧流过,另一条小水从东北来,在遗址西侧汇入东石羊河。河流交汇处东面的山嘴相对高差约60米。我们在不同高度的两处地表采集到李家崖文化的陶片,每处的面积都不大,遗址总面积约3800平方米。另在山坡和山顶见到龙山时期灰坑。采集遗物有戳印花边的鬲口、带附加堆纹的鬲口、鬲颈、甗腰、弦纹小口折肩罐等。
    2.崖底
    遗址位于罗村镇崖底村东北的山梁上(图三、图五)。山梁南北宽200多米,相对高差60多米。东石羊河与一条小溪在山梁下交汇。山脚下的地表即可见较多的李家崖文化陶片,沿一条小冲沟上山的路中也一直可见陶片散布。山顶前缘的断面见一个大灰坑和数米连续的文化层。山顶小断面上暴露三座龙山时期的白灰面房子,其上叠压的地层中有李家崖文化陶鬲,另有一具年代不明的人骨。遗址在山腰和山顶两处的遗物较丰富,总面积不明。采集遗物有侈口花边鬲口、鬲足、深腹甗口、甗腰、宽卷沿盆等。
    3.曹村
    遗址位于罗村镇曹村西北垣顶的前缘,屈产河自东向西从遗址南侧的山下流过,但遗址区距河较远,高于河谷约130米(图六、图八)。遗物分布范围不大,面积约4000平方米,可见仰韶文化陶片、二里头时期带刻槽的鬲足、李家崖文化绳纹灰陶片。曹村村主任介绍此地曾出土十余件铜器,没有被文物部门获悉。这里与著名的桃花者铜器群的出土地直线距离不足2千米。
    4.马村
    遗址位于灵泉镇马村南面的山峁上(图七、图九)。屈产河自南向北而来,至遗址南侧山下折而向西北流;龙交河自东向西流经遗址北侧,在遗址西北汇入屈产河。两河相交形成的山嘴高近70米。李家崖文化陶片从半山腰起开始多见,遗物分布范围较广,面积约22000平方米。山顶前的一处断坎上有3个袋状灰坑,清理了其中两个,坑口都是圆角方形,一个长宽均1.2米,另一个残宽1.15米。坑内出土遗物不多,陶片的拼合率很低。接近山顶的一处洼地发现有大量石块混杂陶片,可能与房子有关。此外,在山顶见有被盗的东周墓;山顶和山脚下有大面积的夯土,内含素面布纹瓦,推测是地方志记载的元明时期永宁关。这个晚期的关口可以说明遗址所在地的位置很重要。采集遗物有李家崖文化的三足瓮口、空足、口上压印花边的长颈鬲口沿、鬲足、宽卷沿盆口沿、甗腰等。
    5.孟家塌
    遗址位于灵泉镇孟家塌村北的山根坡地(图一〇、图一一)。屈产河谷位于遗址东面山下,另一条不知名的小水自西向东经遗址南侧汇入屈产河。遗址区高于河谷约40米,所见遗迹比较丰富,在约40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灰坑5座、房子一座、陶窑一座,采集遗物有戳印花边口的鬲、短卷沿盆等。
    图二前圪垛遗址地形
    图三崖底遗址地形
    图四前圪垛遗址全景 (西—东)
    图五崖底遗址山顶
    图六曹村遗址地形
    图七马村遗址地形
    图八曹村遗址 (南—北)
    图九马村遗址 (西南—东北)
    图一〇孟家塌遗址地形
    6.麻家庄
    遗址位于龙交乡麻家庄村西,龙交河在遗址南面流过(图一二、图一四)。我们在一处向西的塌坡地中见到不少李家崖文化的陶片,混杂在一起的砾石从堆积状态看很像是倒塌的墙体,推测这里可能有窑洞类的建筑。采集遗物有三足瓮口、空足、压印花边的鬲口等。
    图一一孟家塌遗址断面暴露的房子
    7.褚家峪
    遗址位于义牒镇褚家峪村东南、义牒河的一条小支流溪谷内(图一三、图一五)。遗物发现于溪谷东侧的山脚、山顶两区,范围都不太大,两区高差约40米。谷底旁的平地是当年出土铜器的地点[2],地表可见李家崖文化和东周时期的陶片;山腰断面有墓葬暴露;山顶则地势陡峭,但斜坡上也有陶片散布。采集的遗物有三足瓮口沿、长颈鬲口沿等。
    8.堡井
    遗址位于义牒镇堡井村西南的半山上(图一六、图一七)。义牒河的一条支流曹家沟从东北向西南流经遗址东侧。我们在三个地点的地表采集到遗物。第一地点高于河谷底部约30米,地形十分局促,坡度较大,但地表遗物密集,面积约400平方米,应是原生地点。第二地点在河边高地顶部;第三地点在河岸边,距离第一地点约250米。后两个地点的面积不清。采集的遗物有三足瓮口、足、绳纹灰陶片。
    图一二麻家庄遗址地形
    图一三褚家峪遗址地形
    图一四麻家庄遗址
    图一五褚家峪遗址 (西—东)
    图一六堡井遗址地形
    9.兴旺
    遗址位于义牒镇兴旺村东南的河谷中(图一八、图二〇)。义牒河的一条支流自东南向西北紧贴遗址东侧流过,在遗址西北约一千米处汇入义牒河。采集地点位于河谷底部的平坦耕地中,面积约7500平方米的范围内散布较多的陶片。此处只高于深切入基岩的河床3-4米,这一点与众多在梁峁上的遗址很不同。采集遗物有压印花边口的鬲、三足瓮、宽卷沿盆。
    图一七堡井遗址(东—西)
    10.寺湾、郝家畔、琵琶垣
    寺湾遗址位于义牒镇寺湾村东的山上,义牒河在此接纳北来的曹家沟水,形成一个小盆地。遗址所在的小山位于盆地东端两河交汇处(图一九、图二一)。我们在山下、山腰、山顶共发现5处分离的遗物分布地点。其中三处面积较小,分别有100、100、1000平方米;接近山顶和山脚下的两处面积较大,有2500、18000平方米。山脚地点靠近曹家沟,地势平坦,遗物较丰富,断面有夯土迹象,内包含一未成年人骨架,可能是奠基的遗存。采集遗物有三足瓮口、长颈花边鬲口、云雷纹小口折肩罐残片等。
    图一八兴旺遗址地形
    图一九寺湾、郝家畔、琵琶垣遗址地形
    图二〇兴旺遗址 (西北—东南)
    图二一义牒盆地 (寺湾遗址西望)
    图二二圪堵坪遗址地形
    在盆地南面山上与寺湾隔河相望的是郝家畔遗址,北距寺湾0.7千米。这里1976年曾出土过铜戈[3]。我们在地表采集到少量李家崖文化的陶片,如花边口的鬲口沿,遗址面积约16000平方米。
    琵琶垣位于盆地南面的山上,是一处面积不大的台地,东北距寺湾遗址0.7千米,东南距郝家畔0.3千米。1969年这里曾出土过一组铜器[4]。我们在调查中看到十余座被盗墓葬,墓穴均较浅小,完全被挖开的一座长度超过3米。一座墓内剩余羊的骨架。附近地表采集到三足瓮的残片。
    图二三圪堵坪遗址(西北—东南)
    11.圪堵坪
    遗址位于义牒镇圪堵坪村西的山坡上,东距义牒小盆地约2千米,山下南面有义牒河,东面有义牒河的一条小支流(图二二、图二三)。这里在1976年曾出土铜戈、铜钺[5]。我们在铜器出土地附近采集到李家崖文化的陶片,分布面积约4000平方米。采集遗物有三足瓮腹片、颈部带附加堆纹的鬲等。
    12.和合
    遗址位于和合乡东南的小山上(图二四、图二五)。和合河与一条支流在此交汇,形成一个小盆地,地形与义牒镇相似,只是规模略小。此地据传曾出土铜器。我们只在地表见到李家崖文化遗物,分布面积约300平方米。采集有压印花边的鬲、三足瓮、折肩罐。
    图二四和合遗址地形
    13.寺山
    遗址位于和合乡寺山村东的山上(图二六、图二八)。西流的和合河与它一条北流的小支流在遗址西北交汇。我们在山顶南北两侧、北面的山坡、山脚发现4处遗物集中地。其中山上的两个地点面积较小,分别有600、300平方米;山坡上的地点面积约2500平方米;山脚一块箕形的洼地面积较大,约8000平方米,遗物也较丰富。山下断面暴露着一座残墓,填土中有少量燧石的细石器。遗址北面有一处河床陡降形成的水潭。河北岸地表也有遗物分布,应属于遗址的一部分。采集遗物有三足瓮口、花边鬲口、鬲足、甗腰、宽沿盆、云雷纹折肩罐等。
    图二五和合遗址(西北—东南)
    14.张家山
    遗址位于和合乡张家山村西南(图二七、图二九)。黄河的一条小支流冯家河自东向西从遗址所在的山下流过。主要遗址区位于河流北侧,但南侧也有两片区域有陶片分布。北侧的小山高于河谷约30米,半山向阳的坡地遗物分布较多,面积约3000平方米;山顶东西两侧缘另有4处小的遗物集中地,2处面积约400平方米,2处面积约300平方米。小河南侧的山上发现两处遗物集中地,一处面积约1800平方米,一处300平方米。采集遗物有三足瓮口、空足、压印花边的鬲口沿、鬲足、宽卷沿盆口沿、陶垫等。
    图二六寺山遗址地形
    图二七张家山遗址地形
    图二八寺山遗址 (南—北)
    图二九张家山遗址 (南—北)
    图三〇东辛关遗址地形
    15.东辛关
    东辛关是传统渡口,对岸清涧县的渡口名为西辛关。我们在调查当代渡口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早期遗址。遗址位于前山乡东辛关村北黄河岸边的小山上,高于河滩约40米(图三〇、图三一)。山下河滩面积较大,正适宜作为渡口。半山腰的断面可见龙山时期和李家崖文化的灰坑;山顶有一段被淹埋的石墙遗迹。遗址地表普遍分布着陶片,总面积约30000平方米。采集遗物有三足瓮口、弦断绳纹的小口折肩罐、骨凿等。
    图三一东辛关遗址(西南—东北)
    16.砚瓦
    遗址位于前山乡砚瓦村南的山梁上,西临近百米深的黄河峡谷,南、北有强烈侵蚀而成的石质陡崖(图三二、图三四)。遗址上地势比较平坦,普遍散布着遗物,总面积约46000平方米。据当地人说,在遗址东北700米的地方曾经出土4件铜戈。我们此次采集的遗物有三足瓮口沿、花边口沿的鬲、颈部有附加堆纹的鬲。
    17.东家头
    遗址位于前山乡东家头村西南的山梁上(图三三、图三五)。黄河的一条小支流田家岔河自东北向西南从遗址南面流过。山梁高于河谷约30米,破度较大。地表遗物分布面积约14000平米。采集有戳印花边的鬲口、鬲足、三足瓮口、宽沿盆等。
    18.后兰家沟
    遗址位于小蒜镇后兰家沟村南北的山上,屈产河的一条小支流自西而东从遗址所在山下流过 (图三六、图三七) 。这个山谷是从屈产河流域向西北通往黄河岸边的要道, 现在到小蒜镇的公路即沿此逶迤西行。此地曾两次出土铜器 (第二次没有报道, 铜器被倒卖) 。我们在沟南的山脚、山腰, 沟北的山顶都发现了李家崖文化的陶片, 几处遗物分布的面积分别为12000、1600、900平方米。沟南山腰见有盗掘坑, 破坏了一座灰坑;山顶还有龙山时期遗址。我们采集的遗物有三足瓮口沿和空足、鬲足、宽卷沿盆口沿。
    图三二砚瓦遗址地形
    图三三东家头遗址地形
    图三四砚瓦遗址 (东北—西南)
    图三五东家头遗址 (东南—西北)
    图三六后兰家沟遗址地形
    图三七后兰家沟遗址(北—南)
    除了上述20处遗址,我们还在龙交乡仁义、龙交、灵泉镇东卫、殿底峪、罗村镇南沟、前泊河、圪连、小蒜镇韩家山、和合乡冯家山、裴沟乡新家坡确认了李家崖文化遗址,由于遗迹、遗物较少,这里不再一一介绍。
    表一遗址规模和遗物集中地统计
    图三八采集陶鬲
    1、32.崖底2、11.麻家庄3、15、30.张家山4.马村H1 5.郝家畔6.仁义7、9、19、20、31、34.寺山8.南沟10、16、25、33.马村H2 12、21、22、24.前圪垛13.杜家湾 (柳林) 14、18.寺湾17.堡井23、28.砚瓦26.韩家山27.东卫29.后兰家沟35.孟家塌
    图三九采集陶鬲
    1.马村H1 2-5.寺山6、15.寺湾7.和合8.郝家畔9.马村H2 10.仁义11.张家山12、13.麻家庄14、16.崖底
    本次调查采集的遗物以陶器、石器为主(图三八至图四七)。石器中除了石刀,未见其他磨制石器,但有一些石英岩的石片和燧石的细石器。陶器器类主要有鬲、甗、三足瓮、小口折肩罐、盆、簋等;其中炊器胎质多见夹砂,其余器类为未经仔细淘洗的泥质陶。器表颜色主要是灰、深灰,也有少量褐色和内外灰色、胎心红褐的。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压印或戳印的花边、云雷纹、三角划纹;以麦粒状绳纹、各种花边、云雷纹最有代表性。根据陶器的特征,我们调查的遗址应有早晚。以陶器中最常见的鬲和三足瓮为例,鬲口花边的清晰程度、鬲足跟的有无、三足瓮口沿的外侈程度都有明显区别,很可能反映了年代的变化。当然详细的分期必须依赖将来大量的发掘资料。
    综合我们此次调查的结果,可以发现李家崖文化遗址的一些特点。首先,遗址的分布比较分散。沿着主要河流(如屈产河、义牒河)分布的并不多,更多的散布在有清水的小沟谷内。很多遗址选择在河流交汇处的小山上;如果沟谷较长,则在沟头、沟口都会有遗址。商代遗址可能坐落在一座小山从山脚到山顶的任何高度,但是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不同,它们从不位于高山的顶上和破碎原面的中间,这可能与气候的变化有关,可以躲避冬天的寒风,并且接近沟底的水源。几乎所有遗址都靠近或俯视着一条常年有水的小溪;有些遗址近旁有河床数米落差形成的小水潭(如褚家峪、张家山、寺山、韩家山、冯家山,图四八)。这些水塘在最干旱季节溪水断流时,是最后有水的地方。
    图四〇采集陶盆、簋等 (15-17为陶垫、砺石、圆陶片)
    1、17.后兰家沟2、15、19.张家山3.马村4.前泊河5.东卫6.马村H3 7.仁义8、10.寺山9、11、12.崖底13.褚家峪14、18.寺湾16.马村H1 20.马村H2
    图四一采集陶盆、簋
    1.褚家峪2、8.张家山3.东卫4.寺湾5、6.崖底7.后兰家沟9.马村H3 10.仁义11.寺山12.马村
    图四二采集陶甗
    1.韩家山2、9.崖底3、4.仁义5.前圪垛6.马村H2 7.马村8.兴旺
    其次,大多数遗址的规模较小。遗址面积一般在数百至数千平方米之间,面积达到数万平方米的已经是大遗址。遗址上的遗物成小片分布,中间有空白地带相隔。我们记录了22个遗址上的28处遗物集中地,每个遗址有1-5处,300-400平方米是一个最小但也最典型的面积。这22个遗址之外的其他遗址上只发现了零星遗物,无法测量遗物集中地的面积,但仍能看出遗物集中地都超过一处(表一)。推测小型的遗物集中地代表一个家户的遗迹。另一方面,尽管我们调查的遗址规模普遍较小,但有些遗址有聚集成群的现象,如郝家畔、琵琶垣两个地点位于寺湾遗址的对面,隔河流相望;张家山、寺山、后兰家沟在河流两侧的山上也都有遗址。
    此次我们专门调查了石楼境内以往21处曾经出土青铜器的地点,其中14处仍能由当事人指认具体位置,7处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无法确认具体位置。在14处确认的地点中,6处位于李家崖文化的聚落上,有的距离居住址非常近,如后兰家沟B、曹村、郝家畔、圪堵坪;有的在同一座山上,但高于或低于居住址数十米,如后兰家沟A、褚家峪;有5处地点距离最近的李家崖文化聚落不到2.5千米,如桃花者、砚瓦、会坪、琵琶垣、南沟,它们或位于较高的山顶上,或位于河流的对岸。考虑到聚落的密度,距离居址2.5千米的墓葬仍有可能位于其领域内。基于此,我们倾向认为剩下的3处遗址(肖家塌、曹家垣、二郎坡)也应位于某个李家崖文化聚落附近,只是短暂的调查没能发现它们。
    图四三采集陶小口罐 下载原图
    1、2.南沟3.前圪垛4、7、9.寺山5、6、10.寺湾8.辛关
    图四四采集陶小口罐和甗 下载原图
    1、2.南沟3、7.前圪垛4.留村5.韩家山6、8.马村H2 9.崖底10.仁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