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娟]程式化表达:词语、句法及主题——刘三姐歌谣论析(5)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2:11:17 中国民俗学网 李素娟 参加讨论
三 收放自如的情感表达:主题层面的程式 口头诗学中的主题或典型场景(Theme or typical scene),与我们通常所说如“某作品具有爱国主义主题”里的主题之含义并不完全相同。它与我们有时译作“动机”、有时译作“母题”的概念有些接近但应该被理解为叙事单元,只是其规模较大,是介乎“程式”与“故事范型”之间的单元。“口头程式理论”创立人之一的洛德“提到主题时总是与程式联系”,“因为歌手对一些人物、事件、场景的描述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传统的程式化的表达方式。”移用到情歌里,可以理解为一次完美的对唱环节中歌手双方所共同关注的一整套传统的程式化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歌圩中的情歌程式化对唱并非散乱无序地进行。歌手们通常由礼貌地打招呼到逐渐熟悉再到深交,由最初的相遇到最后的离别,通常默契地从一个主题转移到另一个主题,最终形成完整的对歌典型场景。就整体意义而言,强烈的主题表述使情歌的程式意义更加凸显。基于此,我们可以用刘三姐歌谣中情歌作为“参照物”,以审视情感主题表达的程式现象。 刘三姐歌谣常见的有五个主题,即五个部分:初遇歌(邀请对歌)、试探歌、相恋歌(倾慕歌)、深交歌(盟誓歌)及送别歌,这些主题环环相扣,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构架。对歌时,双方常常都围绕这些主题进行对唱,但若对歌时间短,主题相对就少;若时间充裕,主题就比较多,即所谓“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然而无论如何,核心主题却基本相同,具有程式化的特点。 初遇歌。男女第一次在一起唱情歌,都要先唱初遇歌,表达希望与对方唱歌交往的愿望。“今早走过藕塘边,莲藕开花朵朵鲜;哥想伸手摘一朵,不知哪朵是哥莲(连)?”如果女方答上诸如“绣针落海好几天,妹划船来刚碰见,如今带来布和线,不知是否针(真)有缘”之类的歌,就表示愿意对歌交朋友,那么,就可以开始进入下一个主题。 试探歌。想要了解对方是否已经结婚或者是否已经有意中人,但又不能直截了当地发问,而是通过试探歌拐弯抹角地进行“摸底”“探情况”。如果试探出对方已有对象或者已经结婚,歌可以继续唱,但一般不再按照情歌的主题唱,而是改唱其他内容,纯属娱乐。只有确定双方尚无意中人和婚约时,才会对唱情歌。比如:“好花红,好花生在刺蓬中,哥想伸手摘一朵,又怕刺针刺手痛。”“好花红,好花生在刺蓬中,哥有真心摘一朵,哪怕刺针刺手痛?”这就说明女方还没有对象,愿意与对方谈情交往,男方接着便可大胆表白,表达爱慕之情。 相恋歌(倾慕歌)。在相互了解基本情况后,若双方有爱慕之心,相恋歌的主题便开始出现,大体上是表示赞美、爱慕和追求对方,常常以比喻、暗示、影射、衬托和双关等手法来表达心思和态度。男方一般用生活中常见的桂花、鲤鱼、玉兰、禾苗、桃花、李花、荔枝等物象来比喻对方漂亮,招人喜爱;女方则用大树、高山来赞扬对方高大、魁梧。朴素的比喻也是美好的礼仪歌,形容贴切得当,可以促进双方的感情。如“远看像蔸月中桂,近看像朵白玉兰,玉兰不比妹美丽,桂花不比妹芬芳。”通常情况下,这一主题唱的时间比较长,边唱边挑逗,目的是进一步考验对方是否有诚意,同时也为了增添乐趣:“大路旁边种苦瓜,攀藤三寸就开花;哥拿心思来待妹,妹拿心思等人家。”“阿妹像只小燕子,哪敢来同凤凰比;阿哥早已成双对,心满意足真欢喜!”女故意讲男已经成双成对,男故意讲女已名花有主,即互相挑逗,促使感情逐渐升温。 深交歌(盟誓歌)。随着了解不断深入,双方期盼将内心想法全盘托出,即进入到深交的主题:“月亮出来照过街,哥行千里为英台;山上乌藤攀大树,生同木叶死同柴。”“妹讲一心就一心,妹今不是那种人;不信你看芭蕉树,芭蕉直直一条心。”双方在倾吐了肺腑之言后,便互赠定情信物,拟定终身,接下来再唱的主题就是海誓山盟:“高山岭顶有条藤,细细开花十二根;我俩牵手藤上坐,管他藤断石山崩”,“日后若谁良心变,死浇桐油臭万年”……双方越唱越投入,两情相悦,情意绵绵的主题可以连续唱到大半夜。 送别歌。海誓山盟之余,双方情深意浓。分手之前相约下一次相会的时间和地点;同时还再三地嘱咐对方不要朝三暮四,要恪守信誓:“嘱咐阿妹第一句,我俩恩爱难得比;日后无论上哪方,切莫乱惹别人去。”“嘱咐阿哥一句话,双脚莫往轮子踏;时刻要想我俩事,别跟姑娘乱扯拉。”唱送别歌,一般是男送女,一边走一边唱,时而走几步唱一首,时而干脆停下来唱好几首。这样边走边唱,边唱边停,依依不舍。送别主题的歌往往由男方唱十首,或者你来我往地唱二十首。 “程式是一种固定的词语模式,它受传统的口头诗歌的主题支配。”由于一场完整的对歌典型场景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常常还首尾呼应,“情节”生动有趣,“结构”紧密而完整,可视为典型的主题层面的程式反映。但是,如果按照以上五个主题逐一来唱,没有三天三夜是唱不完的,其中初遇歌和送别歌属于程序性主题,必不可少。假如时间紧凑,根据演唱语境,歌手可以对主题做一定的调整。上述主题群,并不一定要按照A、B、C、D、E的顺序排列,可以适当省略,即将初遇歌与试探歌合在一起简单的对唱之后,就进入相恋主题,剩下的其他主题就留到第二次约会再接着唱。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主题的组合是由歌手根据演述语境既按照传统程式又可自由加以组织和操作,壮族民间的活态性口头文学创作与传承的意义亦在此种势态中得以体现。 程式“是一个特定的单元,是特定的含义与词语的组合。它有相对固定的韵式和相对固定的形态,它由歌手群体所共享和传承,反复出现在演唱文本中。”“它的基本功能是帮助歌手在演唱现场即兴创编史诗,使他不用深思熟虑地去遣词造句,能游刃有余地将演唱的语流转接在传统程式的贯通和融汇之中,一到这里就会脱口而出。”刘三姐歌谣贴近生活且通俗易懂,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歌手对歌谣的口头程式———山歌的词语、句法和主题等结构性单元的运用和传承。 (本文刊载于《民族文学研究》2017年第2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