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史学史研究与中国史学的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0:11:40 中国社会科学网 华夏 曾江 邓智中 参加讨论
“新时代中国史学史研究与中国史学的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本网记者曾江/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华夏 曾江 通讯员邓智中)11月22—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和四川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承办的“新时代中国史学史研究与中国史学的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全国各地40所高校、科研单位和学术报刊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向大会提交参会论文64篇,其中有关中国史学理论方面的论文16篇,中国古代史学史17篇,中国近现代史学史31篇,论文集篇幅将近80万字。 大会开幕式由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汪洪亮教授主持,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杨艳秋研究员分别致辞。刘鹏表示,2019年年初,中国史学界的一件大事和喜事,就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中国历史研究院。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贺信中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强调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是对历史学功能的深刻洞见,也是对中国历史学界的殷切期盼。古老的历史学在新时代迎来了春天!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唯一新建的研究所就是历史理论研究所。这一举措表明党和国家对理论问题的高度关切,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高度重视。史学需要回应时代,而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也理当在中国史学体系构建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杨艳秋回顾了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历程,勾勒出近百年来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脉络,认为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她强调,本次学术研讨会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西南区域召开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中国史学史学术研讨会。通过数十年的发展,在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均有学者从事中国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这意味着中国史学史研究不再局限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学术重镇,而是遍地开花,反映出中国史学史学科的繁荣。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资深教授瞿林东也通过视频的方式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就如何看待70年来中国史学的成就、中国史学体系构建的理论与资源等重要问题发表了看法。 大会主题报告由《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凌兴珍主持,共有八位学者在大会上宣读了他们的论文,分别是南开大学乔治忠的《郭沫若对中国远古史的顶级考释——以长篇论文<释支干>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胡逢祥的《史学实践中的唯物史观与实证方法》、河南大学李振宏的《顾颉刚疑古史学的当代意义》、武汉大学谢贵安的《明清史学近代转型案例:锦衣卫史学形象的民国书写》、北京师范大学汪高鑫的《<汉书>的以易解史》、东吴大学刘龙心的《石与史:地质学与近代空间观念的形塑》、中国社科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吴英的《试论马克思的文明观》和宁波大学钱茂伟的《当代历史记录的公众记忆转向》。尽管各位专家报告的题目和侧重不同,但他们在研究中所展现的求真、怀疑、批判、创新、思辨的学术精神却是一致的。 在小组讨论阶段,学术研讨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