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新时代中国史学史研究与中国史学的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2)


    一是有关中国古代史学史的相关问题,聚焦在汉代史学和清代史学两个领域,主要侧重于历史叙事、史学批评、学术史研究等方面,对史学内涵的概念转向、史学叙事的多途演进、史学批评的深入研究和清代学术史研究作出了有价值的探索。中国社科院历史理论研究所靳宝的《汉代秦史观中的历史叙事——以“沙丘之谋”为中心的考察》、北方民族大学胡祥琴的《大一统思想与司马迁的民族史叙事》、中国社科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徐歆毅的《“藏之名山”蠡说》、山东师范大学阎静的《试论两汉思想家的史学批评》、北京师范大学朱露川的《省约易习,有便于用——论荀悦<汉纪>的结构、旨趣和特点》、四川师范大学徐鹏的《从群雄到贼寇:“绿林”称谓的起源与演变》都以秦汉史学为议题,又各有特色。在明清史学研究方面,山西大学杨永康的《“清沙漠者,燕王也”说献疑——蜀献王朱椿<与晋府书>所见晋王朱棡北征事迹》、中国社科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宋博洋的《刘定之<宋史论>及其史学价值研究综述》、河南师范大学王记录的《以史明道:清初的学术反思与学术史编纂》、湖南大学张晓川的《倒卷而缫演之——清学层层倒演论与清学史主线问题》、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李金华的《幕府史学活动在清初学术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及意义》、湖北科技学院朱志先的《“箴砭俗学,原本雅故”:钱谦益史学批评研究》、扬州大学王嘉川的《肯定?否定?还是否定之否定?——何焯学术面相再议》,选题方面突出了鲜明的问题意识。
    二是有关晚清民国史学史的研究,主要是对史家和史书个案的研究,包括天津师范大学张秋升的《吕思勉的史料观念》、上海师范大学陈勇的《早期中国史学史研究范式论略——以蒙文通为考察中心》、四川大学粟品孝的《通史学家的境界:钱穆与蒙文通的学术交往及论学共性》、华东师范大学李孝迁的《横阳益天氏<中国历史>史源考》、中国社科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李政君的《“从考索之功进于独断之学”:1940年前后顾颉刚古史观念转变问题考析》、南开大学朱洪斌的《王国维晚年的学术路向及其学术史意义》、浙江大学张凯的《以史为学:刘咸炘与中国史学的近代转承》、云南大学颜克成的《缪凤林对西方文化的迎拒》、四川师范大学杨友红的《徐则陵中学历史教育思想初探》等。此外,聊城大学赵少峰的《益智书会与西方史学传播》、苏州大学侯德仁的《晚清民国期刊对拿破仑形象的多元塑造》、西北大学张峰的《史语所学人考证学新境界与中国气派》、西南大学陈安民的《<船山学案>书末所引<浈峡谣五首>非“赞重庆诗”》、武汉大学贾红霞的《比附西学与立足传统:民国时期清代史学诠释的两种倾向》、兰州大学邱锋的《征兵动员与图像叙事:革命美术中的“参军”主题》在各自的论域中展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准。
    三是以史学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为论题展开深入讨论,多位学者集中于理论分析,如四川师范大学刘开军的《中国古代史学理论概念的形态、意蕴及其与话语的构建》、兰州大学赵梅春的《20世纪初以来中国史学话语体系的变迁》、中国社科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廉敏的《当代中国历史学中的“问题意识”》、中国社科院历史理论研究所高希中的《新中国“前十七年”史学的丰厚经验与深刻启示——以历史理论为中心》、河南师范大学李峰的《论历史著作的主观性问题——以<资治通鉴>为例》、廊坊师范学院时培磊的《试论唯物辩证法在中国史学史研究中的运用》、四川大学吕和应的《从三个维度对史学理论的再思考》、天津师范大学陈娇娇的《政治实用理念下“良史”内涵的衍变》、河南大学张玉翠的《历史价值论刍议》等。四川师范大学陈辉提出,在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应当加强对历史教育的研究投入,发挥历史教育在史学体系构建中的作用。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历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对于认识和思考历史学自身有推进之功。
    马克思主义史学显示出独特的学术魅力,也吸引了史学研究者的目光。华东师范大学王东的《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料学建设》、华东师范大学王应宪的《再造典范: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史家的清代思想史研究》、山东大学陈峰的《反省与创造:新时期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构建》三文,从理论和内涵上丰富了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郭沫若史学受到较多的关注。淮北师范大学李勇的《从悖论到困境:郭沫若扬孔抑墨批法的社会不适》、乐山师范学院何刚的《“把人当成人”——再论郭沫若的历史人物研究》、成都理工大学郭士礼的《学术文化的“统一战线”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强化——以新中国初期陈寅恪、郭沫若的<再生缘>研究为例》、中国社科院历史理论研究所谢辉元的《李大钊、郭沫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起点问题》都聚焦于此。
    本次研讨会上,也有学者对少数民族史学或域外史学中的中国形象问题予以讨论,如四川师范大学王川的《立足四川藏区之研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四川藏学研究>的特点与分析》、内蒙古大学李德锋《论蒙古国沙·比拉<蒙古史学史>的史学世界——以反思“新清史”理论为视角》、四川师范大学王立的《汉文回鹘文献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四川师范大学张利娟的《镜像 想像 真相: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等。
    在这些厚重的成果中,既有史学史研究的大问题,也有一些引人注意的新课题;既有宏观论述,也有细微探究。古代史学史研究稳步推进,民国史学史研究热度不减,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势头强劲。对于理论与体系的论述,引人思考。这些都体现出中国史学史研究繁荣与深入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会议闭幕式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术厅举行,由杨艳秋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靳宝、西北大学张峰、乐山师范学院何刚分别向大会汇报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四川师范大学王川致闭幕词。王川认为,在本次学术研讨中,有共和国的同龄人,60后的学术中坚,也有90后的史学新锐!年龄跨度长达半个世纪,这是历史学的魅力!也昭示着中国史学史研究必将拥有美好的未来。这次会议主题紧扣时代命题,积极回应新时代给中国史学提出的新问题。历史学要承担起“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就不能忽视时代对历史学的期许与要求。当前,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正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历史学家没有理由不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次学术研讨会就是中国史学史研究者的一次集体亮相,发出了中国史学史研究者的声音。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通讯员/供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