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的东南亚研究:概念、成果与挑战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5:11:14 《民族研究》2018年第6期 周建新 郝国强 参加讨论
摘要:“东南亚”概念包含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导致西方人类学在东南亚研究领域长期占据支配地位。东方对于东南亚的研究主要起步于历史学,人类学传入后的总体发展相对滞后,东南亚本土人类学学者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则更为少见。“一带一路”倡议和相关实践为中国人类学的东南亚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东南亚;人类学;“一带一路”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民族志研究及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17ZDA156);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老挝苗族的迁徙、离散与认同研究”(项目编号:14CMZ024);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建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地址:昆明市,邮编650091。郝国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研究员。地址:南宁市,邮编530006。 一、“东南亚”概念的由来 东南亚是世界上民族成分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是一个典型的“世界民族博物馆”。东南亚地处自然地理天然形成的地缘战略要道,是人类不同群体南下北上东来西往的交汇之地。正是经过不同群体反复迁徙、分化和融合的历程,东南亚地区最终形成多民族交错杂居的基本架构,同时奠定了东南亚各国成为多民族国家的基础。长期以来,生活在这片广阔陆地和海洋上的众多人群,未能形成统一的“东南亚人”自我意识,未能形成整体的“东南亚”地域意识,也未能形成统一的宗教观念。 (一)中国历史文献中的“南海”“西洋”“南洋”和“东南洋” 中国先秦古籍中即有“南海”泛称。秦置南海郡后,其海疆面临南海,“南海”泛指今日中国南海及其周边海域,并包括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又名南洋群岛)。明成祖时期(1403-1424)郑和下西洋中“西洋”的叫法,是因为当时中国南方海域以渤泥(今文莱)为界分为东西两洋,渤泥以东称东洋,以西为西洋。1617年张燮所著《东西洋考》中有明确的记载。显然,东南亚的部分地区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曾被称作“西洋”。不过自明代中叶之后,东南亚是作为“南洋”而存在的,“中国人一直把东南亚视为一个整体,称之为‘南洋’” 。事实上,从“发现”的角度看,中国是较早认识东南亚的国家,对东南亚有着丰富的文献记载。南宋赵汝适1225年写成《诸蕃志》,文中记录了占城(今越南境内)、真腊(今柬埔寨境内)等海外诸国的风土人情。元代的汪大渊曾利用两次出海之便,于1330年前后考察了南洋和印度洋上的不同民族,写成《岛夷志略》。同时代的周达观两次到访真腊地区,写成《真腊风土记》,对其人情风俗和神话传说做了详细描述。明代严从简著《殊域周咨录》,按照以明王朝为中心的地理方位,将周边分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和东北夷,其中南蛮包括安南、占城、真腊、暹罗、爪哇等今天东南亚各国的前身。清代僧人释大汕曾前往越南顺化、会安一带,居留一年有余,著《海外纪事》。清末编成的《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内有许多关于东南亚情况的介绍。虽然以上文献对东南亚地区都有或多或少的认识,但多以分散的“国”为单位进行描述,并未出现较为统一的认知称谓。近代之后,魏源的《海国图志》明确将东南亚各国归入“东南洋”进行表述,其中包括越南、暹罗、新嘉坡、缅甸、吕宋夷所属岛、英荷二夷所属葛留巴岛。 以上概念的表述,显然带有中国中心主义的色彩,是一种以中国为中心的方位指代。这些称谓对周边的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李长傅、冯承钧等中国学者最早把东南亚史作为整体的地区史来研究,但他们对东南亚的指称依然使用“南洋”概念。1957年田汝康在《17-19世纪中叶中国帆船在东南亚洲》中使用的是“东南亚洲”一词。1958年苏联专家科切托夫出版了《东南亚及远东各国近现代史讲义》,其中出现了中文的“东南亚”译名,自此“东南亚”概念在中国知识界开始逐渐普及。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关于“南海”“西洋”“南洋”和“东南洋”的记载,对于我们认识当代东南亚及其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具有特殊意义。 (二)西方文献中的“东南亚” 西方最早来到东南亚的是商人、冒险家、传教士等。他们当时称这片区域为“东印度”。十六世纪初叶之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相继入侵东南亚。1791至1797年,英国人达尔普尔(Alexander Dalrymple)出版了两卷本《东方宝库》(Oriental Repertory),把这片区域统称为“东方”。1820年英国人克劳福特(John Crawfurd)出版了《印度群岛史》(History of the Indian Archipelago),将这片区域称为“印度群岛”。1869年英国人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出版了《马来群岛》(The Malay Archipelago),将这片区域称为“马来群岛”。同一时期还有“外印度”“远东”(Far East)等不同称谓出现。法国人曾经从地理和气候角度将这片区域称为亚洲季风地区(Monsoon Asia)。“印度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和马来人则把这个地区称为‘风下之地’(lands below the winds)”。直到19世纪30年代,“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思考和谈论‘东南亚’。一些作者使用‘远印度’(Further India)这个术语来表述东南亚区域”。 从目前有关东南亚研究的综述类文章可见,“东南亚”一词最早出现在1839年美国牧师马尔科姆(Howard Malcom)出版的《东南亚旅行记》(Travels SouthEastern Asia)一书的书名上。究竟是谁最先创造了“东南亚”概念,似乎需要进一步的知识考古。1902年奥地利人弗朗茨·黑格尔(Frans Heger)出版了《东南亚古代金属鼓》(Old Metal Drums in Southeast Asia),对这片区域的古代铜鼓进行分类。1923年奥地利人海涅·戈尔登(Heine Geldern)出版了《东南亚的民族和文化》(Südostasien aus Illustrierte VGA289lkerkunde,herausgegeben von Georg Buschan)。一些西方学者由此将戈尔登尊为东南亚学的创立者。1941年英国人约翰·弗尼瓦尔(John Furnivall)出版了《东南亚的福利与进步》(Progress and welfare in Southeast Asia)。以上著作的名称中都明确使用了“东南亚”概念。这个概念渐为人知,成为西方建构的“东方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3年8月蒙巴顿的“东南亚司令部”在锡兰设立,“东南亚”这个概念作为政治军事术语被使用并产生重大影响。1948年,美国政府开始认真研究东南亚区域对本国所具有的政治及军事战略意义。“当然,东南亚被当作一个地理和文化单位不能仅仅是军事战略的考虑。”1950年英国地理学家道比(E.H.G.Dobby)出版了《东南亚》(Southeast Asia)。1955年英国人霍尔(D.G.Edward Hall)出版了《东南亚史》(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1962年“东南亚地理学家会议”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大会一致同意将“东南亚”作为一个通用地理名称使用。1966年“太平洋区域第十一届科学会议”在日本东京召开,此次会议从文化角度接受了“东南亚”概念。 由上可见,“东南亚”概念及其知识体系的最初产生,并不是东南亚人的自我集体自觉,而是伴随着西方殖民扩张产生的“他者”的创造。在东西方对抗中,中国的“南海”“西洋”“南洋”“东南洋”话语最终被西方的“东南亚”取代。“东南亚”从西方人最初的偶然创造,到作为一个整体性军事地理概念产生重大影响,再到被地理学家、历史学家演绎,被地理学界接受为一个整体的自然地理概念,其后再被包括人类学家在内的各个领域的学者接受,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地理概念。1967年,东南亚国家联盟建立,东南亚人的整体意识逐渐增强。这种整体意识的形成有赖于西方“他者”早期对东南亚概念的建构,以及后来世界范围众多“他者”的进一步演绎和不断强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东盟”与“东南亚”两个概念所指的地理范围大致相同,但人类学界一般多使用具有文化色彩的“东南亚”概念。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国人类学发展70年
- 下一篇:反思中的文化自觉——基于费孝通文化观的人类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