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古今文献 >

顾广圻初校《史通》三题(2)


    二、顾广圻初校《史通》之年龄
    既然顾广圻初校《史通》于嘉庆九年(1804)六月,则其当时年龄本应容易推知。可惜关于顾广圻生卒年,学术界竟也有两种不同说法:一是认为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卒于道光十五年(1835),这是大多数人所持的意见,日本学者神田喜一郎编《顾千里先生年谱》、赵诒琛编《顾千里先生年谱》、叶昌炽《藏书纪事诗》等均主此说;二是认为生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卒于道光十九年(1839),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等主此说。
    来新夏《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认为前说正确,姜亮夫《综表》有误。李庆亦主前说,但其《新订顾千里年谱》在卒年注释中引录李兆洛《涧薲顾君墓志铭》卒于“道光十五年”的记载后,紧接着在下页传记资料附录中引录的李兆洛《涧薲顾君墓志铭》,却作“道光十九年”,仅隔一二页就如此自相矛盾,实在令人生疑。陈其弟则认为姜亮夫《综表》不误,乃专作《顾广圻生卒年考》一文予以辨析,列举《清史稿》卷四八一《顾广圻传》和李兆洛《涧薲顾君墓志铭》都记载顾广圻卒于“道光十九年”为证。其实这两条证据可以认作是一条,因为《清史稿》的记载很可能是来自于李兆洛《墓志铭》。陈先生根据这一证据,称神田喜一郎和赵诒琛二谱所载卒年(道光十五年)为误,称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引李兆洛《涧薲顾君墓志铭》作“道光十五年二月十九日卒,年七十”,是“得其月日而失其年,盖原引(书)不误,而(叶氏)抄录致误”,称“来先生当是疏于考察而转援二谱断言姜表为误,是以不误为误”。
    2007年8月,黄明标点整理的王欣夫所编刊之顾广圻《思适斋书跋》,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其《整理说明》中直接将顾广圻生卒年写为“1770-1839”,这显然是赞同后一说法。当年12月,李庆整理的王欣夫所辑录之顾广圻《顾千里集》,由中华书局出版,其《出版说明》中明确将顾广圻生卒年写为“1766-1835”,这无疑是坚持前一说法。在当代中国古籍出版事业中,向有“北中华”、“南上古”的雅称。而今两家出版社同年刊行同一学者的著作,所著录的生卒年竟然迥然不同,岂非咄咄怪事?如果此事发生在名不甚著的小人物身上,倒也不足为奇,但是顾广圻就不同了,他是“清代校勘学第一人”,甚至被推许为古今校勘学第一人,“其校勘之精严,考订之翔实,一时推为宗匠”,“独步一时,无惭绝学”。对于这样一位顶级大学者,其去世距今也仅仅不足二百年的时间,当今学术界却竟然连其生卒年都不能取得定论,这是不是有些太说不过去,对不起古人呢?
    考察这两种观点和争辩之文,虽然各自所持生卒年相差四年,但对顾广圻享年七十则没有不同意见。由此可以肯定,双方都只是据李兆洛《墓志铭》所记载的卒年而推断生年的,只因传世的李氏记载有“道光十五年”和“道光十九年”两种不同说法,于是造成生年也相应地出现相差四年的两种不同说法。据笔者所见,道光二十九年(1849),经顾广圻孙顾瑞清提供书稿而编刊的《思适斋集》,卷首录载有李兆洛《顾君墓志铭》,卒年写作“道光十五年”,且全篇文字完整无缺漏。而今传道光二十三年活字印、二十四年增修本李兆洛《养一斋文集续编》卷四《顾君墓志铭》,则写作“道光十九年”,另有个别重要文字缺漏,如称顾广圻“子四,镐”,其实应是“子四,镐,余殇”。李庆《新订顾千里年谱》在卒年注释中引录李兆洛《涧薲顾君墓志铭》作“道光十五年”,虽其自称所用是“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十一《涧薲顾君墓志铭》”,但实则应是《思适斋集》卷首者,而谱后传记资料附录中引录的李氏《墓志铭》,于顾广圻卒年写作“道光十九年”,才是李氏文集本。正因他同时使用两种版本的《墓志铭》,才造成其书中卒年注释与资料附录仅一二页间,即出现两种不同卒年的自相矛盾。由王欣夫辑录,经过其学生徐鹏之手,最后由徐鹏学生李庆整理定稿而出版的《顾千里集》,书后附录中首先收录李兆洛《顾君墓志铭》,其文字与《思适斋集》卷首者完全相同,且未注明资料来源,应该就是移录《思适斋集》卷首者,而不是有文字缺漏的李氏文集本。陈其弟认为顾广圻卒于道光十九年,称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引李兆洛《涧薲顾君墓志铭》作“道光十五年”,属于“原引不误,而抄录致误”,其实根本不是这样,而是他不清楚《墓志铭》有两种版本传世,他自己使用的是李氏文集本,故作“道光十九年”,而叶昌炽应是采用《思适斋集》卷首者,故作“道光十五年”,这并非叶氏“抄录致误”,而是原文如此。神田喜一郎和赵诒琛各自所编《顾千里先生年谱》采用卒于“道光十五年”之说,自然也是依据《思适斋集》卷首录载的李氏《墓志铭》;而姜亮夫采用卒于“道光十九年”之说,则是依据李氏文集本。至于陈先生称来新夏“疏于考察而转援二谱断言姜表为误,是以不误为误”,以及黄明、李庆各自依托“南上古”和“北中华”而出现的观点相左,则在准确考定顾广圻生卒年之后,孰是孰非,自然清楚。
    显而易见,在顾广圻生卒年的问题上,确实还需要做一番正本清源的工作。无论这一工作如何开展,由卒年而推导生年的方法虽然科学,但卒年既已难定,推导自然也就难以定案。不过有一点倒是肯定的:只要找到顾广圻本人对自己年龄的记述,就能准确地做出最终判断。
    要做到这一点,可靠的丰富资料是必不可少的。2007年,已故王欣夫先生四十年前辑录的《顾千里集》终于正式出版,虽仅一册四十多万字,却是顾广圻去世后一百八十余年来,其个人文字公开出版的集成之作,为学术界提供了很多前所未见的资料。通观全书,在卷六《与古楼记》中,顾广圻称自己“少壮受学,行且六十”,末署“道光四年岁甲申,十月庚申朔,元和顾千里撰”。据此可知,顾广圻在道光四年(1824)时,年龄将近六十,则其至晚应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而不会是之前。卷十三《古砖录序》末署“道光五年岁次乙酉,醉司明日,元和顾千里书于扬州新城双桥巷口之思适斋,时年六十”,与上文“行且六十”相比,这是一个毫不模糊的准确说法。道光五年为公元1825年,时年六十,则必生于乾隆三十一年即公元1766年无疑。此外,卷六《漆沙砚记》末署“道光丙戌(六年)伏前一日,元和顾千里撰,时年六十有一”,卷十六《跋龙龛道场铭》(第二首)末署“道光九年岁次己丑,八月廿九日,时年六十有四”,《跋任令则神道碑》末署“己丑二月之望,时年六十四”。顾广圻这些自述年龄的文字,皆可证其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因此,如果这些自述属实,顾广圻的生年就不该存在任何疑问。
    顾广圻卒后,经过其孙顾瑞清提供书稿而编刊的《思适斋集》,收录了上述条目中的绝大部分(仅无《跋后山先生集三十卷》一条),但都只有时间记载,而没有年龄说明。王欣夫先生在1935年辑录的《思适斋书跋》中,收录上述《抱朴子外篇五十卷(平津馆刻本)》、《笠泽丛书四卷(校本)》、《孙可之文集十卷(宋刻本)》、《班马字类五卷(景宋钞本)》和《王摩诘文集十卷(北宋刻本)》五篇跋语,其中时间、年龄性文字完全一样。此后编辑《顾千里集》,王先生又增录了上述另外九条有关时间和年龄的文字。这使我们不能不产生疑问,王先生编刊的《思适斋书跋》,以及汇编《思适斋集》和《思适斋书跋》并辅以其他文字而形成的《顾千里集》,其中辑录的这些年龄说明文字,是否可信呢?换句话说,如果王先生辑录的这些年龄说明文字可信,则顾广圻生年存在不同说法的问题,自然就可迎刃而解。
    2013年,《上海图书馆善本题跋真迹》将该馆馆藏善本古籍上批写的学人题跋,影印出版,为学界提供了原书所题的第一手原始文献。之后,作者又将《真迹》整理标点,出版《上海图书馆善本题跋辑录》一书。其中,《孙可之集》上的顾广圻“道光丁亥,……时年六十有二”的这条题跋,文字与王先生所辑几乎完全一致,两者仅有个别文字缺漏之别,而无文字错误之分,特别是时间、年龄的表述绝无一字之差。此书的编纂者,只是客观如实地辑录原书所题各家题跋文字,以便与之前出版的《真迹》一书互相配合,并无其他主观目的。因此,这条证据无可辩驳地证明,王先生所辑上述各条中的时间、年龄皆为顾广圻本人在原书所题。是则,前面那些自述年龄的文字,都出自顾广圻本人。如此,则顾广圻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可谓确证无疑。
    顾广圻生年既定,则自然可以引出两个定论:
    一是顾广圻初校《史通》时的年龄可以正确推定。顾氏生年既已确知,其初校《史通》的时间也已考定为嘉庆九年(1804),则初校《史通》之时,顾广圻正是39岁年富力强之期,而不是邓邦述所说的16岁年且弱冠之时。叶景葵虽然否定16岁之说,但因未能考定顾广圻初校《史通》之年,最终也就只能以间接旁证含糊推测。
    二是顾广圻卒年可以正确推定。李兆洛曾与顾广圻“朝夕握手”,其所作《顾君墓志铭》,以及后来的《清史稿》,都说顾广圻卒年七十,则无疑卒于道光十五年(1835)。夏宝晋《奎文阁典籍顾君墓志铭》说他卒于道光十五年,“年六十有九”,当是以周岁计算。《思适斋集》卷首录载的李兆洛《顾君墓志铭》作“道光十五年”,是正确的。今传道光二十三年活字印、二十四年增修本李兆洛《养一斋文集续编》卷四《顾君墓志铭》,和《清史稿》卷四八一《顾广圻传》,均写作“道光十九年”,实为误书。而两相对比也可知道,李兆洛《养一斋文集续编》中的《顾君墓志铭》一文,其文字已有脱漏,反不如《思适斋集》卷首录载的《顾君墓志铭》更为完整准确。神田喜一郎、赵诒琛、叶昌炽和来新夏等人关于顾广圻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卒于道光十五年(1835)的说法是正确的,姜亮夫所持生于乾隆三十五年、卒于道光十九年的观点是错误的;陈其弟以专文考证前者错误、后者正确,并称来新夏“疏于考察”、“以不误为误”,实则是他自己疏于考察,以致被“道光十九年”的错误记载所误导,真的“以不误为误”了。黄明标点整理王欣夫所编刊之顾广圻《思适斋书跋》,却忽略了书内顾广圻自己有关年龄、时间的记述,未能用以核实其生年,不免工作疏忽、识见未周,缺乏全局意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