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之际,敦煌学的书窗里又多出了一大批著作,其中有大部头的敦煌文献图录,有专家的论文集,有学术专刊,也有通俗读物,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就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各地各部门认识到考古工作的重要性,加大了对考古事业的支持力度。全国考古工作者团结...
今年6月22日,是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纪念日。这个日子就像一道无形的动员令,从五月份以来,国内的学术界举行了一系列的学术会议、演讲、展览、座谈,大小媒体更是乘机炒作...
以敦煌藏经洞出土文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敦煌学”,是二十世纪世界学林中的一门显学。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材料分散、内容庞杂、语言多异等种种困难的影响,但敦煌学的研究...
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遗址的发掘,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大幕。从仰韶遗址的科学发掘起步,中国现代考古学已走过百年历程。几代考古人始终秉承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筚路蓝缕,青...
中华文明是多源的,除中原地区以外,西辽河上游、黄河下游、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等地区在史前时期也都孕育了发达的文明。但到夏代时,其他地区的文明相继衰落,只有中原文明一...
陈寅恪先生在《敦煌劫余录序》中说:“一时代之学术, 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 以研求问题, 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 敦煌...
百年考古成就斐然 中华文明辉煌灿烂 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数千年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
一 铜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是考古学中使用非常广泛的两个重要概念。青铜时代作为著名的“三期说”里的中间一期,在19世纪前期由丹麦的汤姆森提出。铜石并用时代是19世纪后期...
1930年, 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在《敦煌劫余录序》中说:“一时代之学术, 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 以研求问题, 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
日前,今年第14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卓著成绩,...
“多元一体”是中国考古学从文化共同体角度解读中华文明形成历程的重要理论创新,不仅不会淡化我们对中华文明一体性的认同,而且可以更清晰地描述广大地理空间内的多元互动中...
中国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找到具体的实证,靠的是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上下求索。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以来,近400名学者经过20年努力,进一...
史前时代没有同时代的文字记录,因此史前考古学与出土文献可以说关系不大。但是,历史考古学(即进入有同时代文字记录的历史时代的考古学)则与出土文献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秦崛起于西北,以耕战强国,终于实现统一。秦王朝破除周制,所建构的政治格局形成了长久的影响。赵翼赞叹“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廿二史札记》卷二,中华书局1984年1月版...
缘起·探索 1996年,由国家科委(1998年更名为科技部)牵头,我国开启了“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跨学科、多机构的170名专家组成联合攻关团队,研究和排定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年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考古学于殷墟摇篮中,在李济、梁思永、石璋如、郭宝钧等第一代殷墟考古人精心呵护下,由嫩芽到小苗,由稚嫩到成熟,砥砺前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海昏侯墓虽然发掘工作尚未完成,但已出土的珍贵文物品级之高已经令人们震惊,相关发现或可为我们考察当时历史开启一扇新的视窗。 江西海昏侯墓的发掘,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也形...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揭晓,由甘肃省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的“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入选,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同时还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
摘要:长期以来,围绕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三星堆文化以及相关文化遗存的命名问题,中国学界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三星堆遗址先秦时期遗存从最初被归为一个文化类型,到后来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