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狂士接舆对肩吾说北海有一座姑射仙山,山上的神仙可以让世界五谷丰登。肩吾认为接舆的话大而无当、大有径庭、不近人情,就对连叔说接舆在吹牛。连叔沉...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汝南安成人蔡顺以孝闻名天下,他从小失去父亲,靠母亲扶养他成人。一次他外出打柴,家里来了客人找他,蔡母左等右盼不见他回来,就咬自己的手指头,蔡顺心...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倪寻、李延都因头痛发烧去请名医华佗治病,华佗诊断两人病情后,给倪寻开了泻药的处方,给李延开发汗的药,两人感到奇怪。华佗认为倪寻病由内部伤食引起,...
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苏轼与吴兴太守孙觉交往很深,经常在一块吟诗作赋。苏轼在熙宁五年写《将之湖州戏赠莘老》:顾渚茶芽白于齿,梅溪木瓜红胜颊。吴儿脍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进攻刘备,在斜谷界口驻扎,陷于进退两难境地,部将夏侯淳询问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说鸡肋。杨修认为是曹操退兵的意思,叫士兵打点行装,曹操借口杀了杨...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景公得了重病,梦见体内有两个小孩,一个说名医来了快逃吧,一个则说躲到膏肓之间。秦桓公派名医缓前去为其治病,把好脉后摇头叹息说:大王的病...
成语故事 战国后期,秦国攻打赵国,赵国的近邻魏国却见死不救,认为这对魏国有利,魏国相国子顺可不这样认为。他认为秦国势力强大,侵略成性,魏国不能像房梁下的燕雀那样过着...
成语故事 魏晋时期的文学家阮籍,因为魏国灭亡而隐居山林,与文人嵇康、山涛、向秀、阮咸、刘伶、王戎被称为竹林七贤,他狂荡无羁,别人形容他喝酒时爱吹口哨,高兴时好像忘记...
成语故事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率军征讨小国陆浑,路过洛阳城旁的洛水时,公然在周王室境内陈兵示威,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楚庄王无礼地问周王室的鼎有多重,王孙...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写《九歌》热情讴歌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士,祭祀他们,歌颂他们的忠毅。诗文内容为: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
成语故事 汉哀帝听信尚书令赵昌的谗言,责问尚书仆射郑崇为什么他家来往的人像赶集一样,是否在密谋不轨。郑崇说虽然臣门如市,但是我忠君之心像水一样明澈见底,丝毫没有二心...
成语故事 东汉凉州刺史梁鸿的属官苏正和不畏强权,依法查办武威太守。梁鸿担心会牵连朝廷高官,想杀了苏正和灭口,就找好友盖勋商量对策。虽然盖勋和苏正和是死对头,但他还是...
成语故事 明朝嘉靖时期,奸相严嵩专权,朝廷里尽是他的党羽,这些人上下勾结、狼狈为奸。松江府华亭县董传策上书弹劾严嵩,希望嘉靖皇帝洞烛其奸,消除朋党。昏庸的嘉靖听不进...
成语故事 宋仁宗时期,读书人苗振做了几年官然后去朝廷应试,当朝丞相晏殊让他温习功课。苗振说自己不会倒绷孩儿的。结果苗振在考试中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写成普天之下莫非王...
成语故事 宋朝文人画家苏轼和文同都擅长画竹,苏轼习惯画墨竹,认为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文同在自家宅前种了很多竹子,每天观察竹子的成长变化,因此画出的竹子各具形态,栩栩...
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姓孟名轲,由于赏识渊博,道德高尚,被后世誉为亚圣。孟子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地位,与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关。孟子年幼时,他的母亲非常...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因逃难到秦国,主张法制国家,受到秦孝王的重用,他先后制定一系列新法,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严明,不循私情。...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个小偷发现人家家门口挂着一口很大的铜钟,他想偷但一个人搬不动,想把它敲碎卖碎铜,担心敲钟时别人听到声音而偷不成,终于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就是把自己的...
成语故事 王戎七岁时,曾经与很多小孩一起到外边玩耍,看到路旁有许多李子树上长满了李子,枝头压得很低。其他小朋友赶忙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