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 韩淑举 韩淑举(以下简称韩):谢谢来先生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来老,中国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从资料得知,您幼时受祖父影响很深,能给我们谈谈家庭教育对您初期读书...
申宏磊刘 敏 这个采访是由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20世纪中国文学史》引起的。这是德国汉学家顾彬的著作。一个欧洲人把中国文学史有观点地谈出来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关注的是,西...
刘超 中国文化的基源性问题 刘超:刘先生,您从1950年代以来就开始自己的学术生涯,在晚清民国史、思想文化史、中外交流史方面有很大建树,近年来,随着年事渐高,您已经不大动...
在过去持续了不少时候的“国学热”中,我们好几次想请葛兆光先生谈谈传统文化的问题,可在“时机”的选择上,又颇为犹豫。因为在我们看来,这不该是一个时尚性的话题,更不应...
●胡绳武■邹兆辰 胡绳武, 1923 年生, 山东枣庄市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1948 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史地系, 后留系任助教。1960 年任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系副主任。19...
蒋建民 有一个人的名字已经和张謇研究联在一起,他就是华中师范大学章开沅教授。如同“人们谈到张謇必然想到南通,谈到南通又必然想起张謇”一样,人们谈到张謇研究必然想到章开...
吴成国 一、“蓄之久远”、“发于天然”:走上文化史研究的道路 吴成国:冯先生,您好! 受《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的委托,我就有关学术问题向您请教。上世纪80 年代以来,沉寂多年...
吴成国 三、注重“生成”、致力“转型”:用心于“晚周”、“晚清” 吴成国:以我粗浅的了解和把握,您追踪中国文化演绎史,注重“文化生成”和“文化转型”两个环节,所以您特别...
沈秋农 至今想来,我于2009 年5 月14 日对著名清史专家、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戴逸先生的礼节性拜访,实际上成了一次收获丰富的深度采访。采访中,戴逸先生忆述了他在青年时期的...
李卫民 导语:当代中国的社会史研究,复起于20世纪80年代,逐渐成为历史学界的研究热点。时至今日,众多学者在学习、借鉴国外同行经验的基础上,小断探索真正适应中国)力史实际...
吴成国 五、“贯穿古今”、“打通中外”:为往圣继绝学 吴成国:冯先生,您曾说过,“一个史学工作者要在专攻方向上有所突破,除兢兢业业于本专门之外,还应当‘左顾右盼’,使所...
李卫民 【摘要】:新世纪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应该有新的学术突破。严格意义上的突破,既不能离开对中国传统史学方法的继承,也不应忽视对西方社科理论的借鉴。但是,中西融合并不是一...
十七、历史大战略领域非常广阔,能够掌握主动权者必然是长久浸润其中,并侦知内在规则之人 李: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I"n%IC7国藩在与太平军交手的时候,战略决策正确、及时,但...
许殿才 1992年,我们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春潮澎湃,气象万千,1993年也将是八面来风、 鹏程万里。在改革的大潮中,我们的史学事业应该怎样适应时代的需要,带着这样的问题,...
李卫民 导语:当今的历史研究,在继续加强考证、编纂的同时,更应该努力做好对历史的解释。将人战略理论运用到历史研究中来,将关注点放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各个政治集团的决策机...
钟诗 提起瞿林东先生,在80年代之后的中国史学界,可谓是硕果累累的一位大家。瞿先生1937年生于安徽肥东县,现在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并...
许殿才 近代文化思潮中的中国文化本位与全盘西化论都有片面性。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现实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原则是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文化是...
施宣圆 今年春季,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先生等一行南下上海, 召开《清史》编纂体裁体例座谈会。在下榻的好望角饭店, 我见到了戴先生。通过这次采访, 我对他如何进入清...
(上续) 邹兆辰 三、把史学史研究同史学理论研究结合起来 问:您有许多论著是涉及史学理论的,比如您写过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的文章。这种研究方向是不是您有意识的自觉...
刘仰东 李文海, 1932年2月生, 江苏省无锡市人。1949年11月在无锡参加革命。1952年9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研究班就读,1955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清史研究所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