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自有文化文明以来,任何时代和社会都有关于“个人”或直接或间接、或含混或明晰的观念。因此,个人观念亦有了“古代”(或“传统”)与“现代”之别。传统社会、尤...
[摘要]在传统中国,士大夫为四民之首,宋明以后形成了一个“士绅社会”。晚清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士大夫再次成为自由流动资源,“士绅社会”逐渐转化为“知识人社会”。这一...
1905年,希望与绝望并存,探寻与踯躅同在。 就在这一年,作为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清政府将实行长达十多个世纪之久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统治者们以牺牲莘莘士子十年寒窗苦读为...
近代中国以“革命”频发而著称。美国研究革命现象的著名学者詹隼(Chalmers Johnson)称:“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的中国革命,是所有历史个案中最大且最复杂的革命样本。”[1] 邹谠也...
九十年前,当历史开始进入二十世纪的时候,在中国的心脏地带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西方侵略的群众运动。事变肇端於山东地区零星发生的民教冲突,从一八九九年起事态像脱僵...
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将西方文化简化为科学主义,从而将宗教精神摒除在外。这一点,由于有中国大传统中的实用理性作底蕴,很快便被中国思想界所接受。尽管在新文化运动后...
在晚清上海,张园是市民各界最大的公共活动场所。张园赏花,张园看戏,张园评妓,张园照相,张园宴客,吃茶,纳凉,集会,展览,购物……。张园之名,日日见诸报刊;张园之事...
摘要: 民国初年,由于道德失范所带来的社会混乱,中国思想界重新将视线投向儒学,以确立相对稳固的道德规范,于是出现了传统文化的回潮。不过,从两个不同角度选择儒学的思想...
从世界历史上看,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乃是法国大革命之后逐渐波及全球的塑造近代民族国家之浪潮的组成部分——这股浪潮首先在十八、十九世纪冲击葆有封建残余的欧陆国家以及...
1922年15日,燕京大学神学和史学教授王克私(Phlip de Vargas)在以来华西 人为主的「文友会」上陈述其关于「中国文艺复兴时代」(Some Aspects of the Chinese Renaissance)的报告,胡适和丁文江...
摘要: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要素是实用理性。清朝末季,随着对外战争的失败,中国思想界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缺陷,从而丧失了原有的民族自信心并萌发了改变民族精神的要求。但...
「内容提要」20世纪20年代,瞿秋白等人提出了官僚资本的概念。抗战胜利前后,共产党人有了“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提法。1949年建国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基...
摘要:从表面上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配合着中西之争的古今之争,但究其实质,它只是以一种简化的方式将中国的大传统扩展到小传统之中。由于传统儒学的实用理性与西方文明...
国民党政权与资本家阶级的关系,一直是国民党史研究中一个令人关注的课题。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政权阶级基础的探讨,还是晚近西方学者有关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资本家阶...
从1953年起,中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56年9月中共八大宣布中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共中央领导人在此期间,虽然在何种条件下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对生...
向忠发为恶名昭著的“大人物”之一,此人作恶多端,厮养走卒,出降事敌,毁坏党与革命组织,破坏中国革命,种种罪行,指不胜屈,死亡山积,血染成川。受害群众,事隔多载尚谈...
【内容提要】在大清帝国的历史上,外部环境的因素十分重要。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时代所带来的变化,是根本性的、世界性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虽然尚不能影响大清帝国的建立,...
近代上海是一个与全球资本主义化同步的工商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上海市民的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什么样的呢?是一种什么样的观念指导着一般市民的日常生活?他们如何形成自己的...
「内容提要」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孙中山崇拜运动,将“孙中山”符号通过时间、空间、仪式、传媒等多向度渗入社会日常生活,而以时间为轴的建构体现于总理(国...
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被苏联军队俘虏,并解往苏联。关押期间,溥仪曾作为证人出席日本东京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证。1950年7月经中苏政府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