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在“救亡图存”思潮推动下,建立“新中国”成了近代以来知识分子们思考的首要主题。据现有资料考证,最早提出“新中国”的是...
近代学科意义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这一时期的相关论著注重借鉴西方思想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但因深受传统学术的影响,研究的重心仍然是中国学术思想史。胡适1919年...
如何在一座古老而又拥挤的城市里,一步一步拱出一片新式校园?这样的校园空间有什么特点,建设上会遭遇哪些困难,与周边区域有怎样的互动?2018年4月17日北大文研论坛第六十二期...
只说“开卷有益”,还不够 有人会读书,有人不会,或不太会读书。只说“开卷有益”,还不够。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有两个说法,值得推荐。一是清末文人孙宝瑄的,他在《忘...
1936年10月31日清晨,中研院史语所专任研究员徐中舒坐了整夜火车刚从南京赶到上海,他在下榻的八仙桥青年会旅舍稍事休息,即外出办事,中午回到旅舍,又忙不迭写信给同事董作宾...
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
地方行政制度的研究应由两方面的内容所组成:一为行政区划,二为地方政府,亦即地方行政组织。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行政制度发展十分完善的国家,《周礼》一书就是理想与现实行政...
有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但这句话并不是说一个人只要多读几本史书,就会明智起来,没那么简单。读史关键在于方法,要善于总结和分析。记住一堆年号并不能使人明智。 分析...
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被无数史实证明的铁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中医和西医的会面、碰撞与会通,是近代医学史无法回避的主题,更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 怎么处理传统中医理论、典籍和科学之间的关系,成了近百年中医史的主旋律 晚...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著名的水利工程,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长达2500余年的历史变迁中,运河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流动千年的河流,不仅承担国家漕粮供需...
古代中华文明作为以农业为主要特色的文明,之所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生生不息,主要归因于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淬炼而成的多元一体民族精神的支撑和驱动。五...
一 农业起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转折点。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拥有主动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得充足、稳定,但品种相对单一的食物来源,促使定居生活出现、人...
浙江余杭良渚遗址是中国第一个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遗址,被视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实证,世界遗产委员会称其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
【学术笔谈】 ■本期主持:郝春文(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本期主题:百年回望敦煌学 主持人语 从1909年算起,敦煌学已经走过了110年的历程。回顾敦煌学的学术发展史,在多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优秀的文明基因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原动力,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证据表明,在中华文明的早期阶段已经形成三个基本特征。 重瓣花朵式超稳定结构 2...
中国属于四大文明古国,这已是常识。但有一个问题仍需要我们做出认真的回答,就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古” 可以上溯到什么时候?部分学者,主要是国外学者,只承认我国商朝是...
山水毓秀的畅春园曾是清康熙皇帝在北京西北郊建造的第一座长期“避喧听政”的皇家园林,经过历史变迁,如今仅残余恩佑寺和恩慕寺两座山门,静立于北京大学西门外。由于缺少遗...
记者 王睿 侯燕妮 见习记者 刘枫 在亿万年前的地球板块运动中,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各耸立起一条山脉:中国的秦岭和欧洲的阿尔卑斯山。 尽管相隔万里,文明之花却在两条山脉下...
提起澳门,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大三巴牌坊。2017年进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汉文文书”,则仍是养在深闺人罕知。正在中国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的“汉文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