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8年在巴黎出版的葡萄牙来华传教士安文思的《中国新史》是西方早期汉学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与此前在西方出版的利玛窦和金尼阁的《天主教进入中国史》(1615年)、曾德...
时间过得真快,1984年9月,国内史学界在威海市召开的甲午战争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已过去了近八个年头,转眼又快到百周年纪念了。此时得读戚其章同志的新著《甲午战争史》(人...
建成于康乾盛世的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皇帝都曾数次、十数次乃至数十次到山庄避暑,到木兰围猎...
王朝中枢,简言之,是指决定大政之最高行政核心,中枢决策,涉及裁决大政之各种机构、制度及政策之形成与贯彻。“中枢”是国家机器之主轴,因而中枢决策对国家机器的运转、王...
有清一代学术,形态繁多,几经转易,包孕前此传统学术而呈集大成之势。自清初诸儒激于晚明王学末流之弊而起的以学经世思潮,经乾嘉学者致力于经史考订之学的扬弃,至道咸以降...
郑大华著《晚清思想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 全书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为六章,共55万字。该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以晚清思想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其创新之处:...
山东曲阜是孔子的故乡,也是孔子后裔聚居的地方。历代封建王朝,为了巩固他们的封建专制制度,都利用儒家学说作为思想统治的工具,对孔子格外尊崇,对孔子的后裔也是“思渥备...
清代是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末代王朝,1911年被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其覆亡距今尚不足百年。所以,有清一代268年间之生态环境变迁状况,不仅对民国时期,就是对共和国...
2002年1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我所撰《清代翰林院制度》,这是国内学术界 对该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在对清代翰林院制度进行研究时我便注意到,在实行此项...
俄国苏联与中国东北的经济关系是近代中国东北对外经济关系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历来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出版了很多论著。在不同的时期出版或发表的论著,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
上海人民出版社组织编撰中国历朝断代史,曾以“清史”属意于余,我因推荐李治亭研究员任主编,担此重任。治亭先生早年师从清史名家孙文良先生,学有渊源,今治清史多年,基础...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以研究晚清史著称,且以长于发掘新史料、提出新观点而享誉学界的孔祥吉教授,前不久又与日本学者村田雄二教授合作推出《罕为人知的中日结盟及其他——晚清...
有比较,才有鉴别。苏州大学历史系董蔡时同志所著《左宗棠评传》(以下简称《评传》),广泛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使一些已有的认识更加明晰,原来模糊或不符实际的概念得以澄...
梁启超先生在其著名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说:“研究历史根本目的之一,是‘鉴於往事,有资于治道’,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研究历史大事。夫欲求史迹之原因结果以为鉴往知...
清代学术,以整理和总结中国数千年学术为其特征,而最能体现此一历史特征者,则为乾嘉学派与乾嘉学术。董理乾嘉学派与乾嘉学术,自上个世纪初叶以来,前辈大师章太炎、刘师培...
《耶稣会士傅圣泽神甫传:索隐派思想在中国及欧洲》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之一种。本书以1699年—1722年间在华的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傅圣泽的生平为线索,介绍了耶稣会...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实质性交流应始于明末清初的耶稣会入华,荷兰当代汉学家许理和认为这是中西文化之间最纯粹的一次文化交流。胡适则认为“17世纪耶稣会在中国的巨大成功,...
翁同龢,字声甫,一字均斋,号叔平,又号瓶生,晚号松禅老人,祖籍江苏常熟,出身世家,父兄都是朝廷重臣。他生于道光,咸丰六年会试,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此后跻身政坛,...
康有为在近代中国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开创性人物,但又以背离时代而著称,前后恍若两人,久已被视为典型。因此,对他的评述常随时局变嬗、思潮起伏而大异。 一九八○年十二月,中...
王东平自1994年考入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选定清代回疆法律制度为研究重点。回疆为清代对今新疆天山以南地区的称谓。包括今新疆全境的广义的西域地区,自远古时代起就是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