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博物馆的受众意识、服务意识,深入挖掘展品背后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才能帮助参观者从“看热闹”变成“看门道” 点开小视频,博物馆里的文物活了起来,他们互相打趣、劲...
前些年,大家还在热烈地讨论着怎样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如今,如何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从馆舍小天地走到大千世界,与更多人发生联系,成为博物馆发展的重大命题。 昨天是...
文汇报讯 (记者祝越)昆山花园路7号,这幢三楼连接式红砖洋房挂上了新的门牌——丁玲旧居。虹口区昨天为北外滩地区首批40处历史建筑举办挂牌活动,除了丁玲旧居,景林堂、东吴...
新华社成都5月18日电(记者叶含勇、李力可)“研究烧制邛窑陶瓷几十年,终于等来这一天。”在“临邛集市”展馆,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邛窑传承人何平扬难掩心中激动。 在国际博...
中新社太原5月18日电 (记者 宋立超)“册府千华妙手匠心——山西省古籍保护成果展”18日在山西省图书馆开幕。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在现场接受中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通篇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彰显着唯物史观的巨大真理力量,给奋进在新征程上的中国人民带来巨大鼓...
会议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周群)5月19—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日本东方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日学者中国古代史论坛在日本东京举行。 论坛以“跨学科下的...
中新社新疆吉木萨尔5月18日电 (王小军 明伟 杜川江)记者18日从新疆吉木萨尔县获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近日陆续抵达吉木萨尔县北庭镇北庭故城遗址,计划今年对...
革命烈士夏明翰的新婚礼物蚊帐、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熊炳坤穿过的风衣、明代古画《江汉揽胜图》......18日,“寻武汉宝藏讲江城故事”活动在辛亥革命博物馆举行,21件文物及藏品在...
“玉不琢,不成器”。博物馆的展柜里,那一块块精美的古玉,到底是如何琢磨而成的呢? 近日,国家图书馆举行的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名家讲座上,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朝代——周。这个朝代有这样一个人,周室典籍因其奔楚而下落不明,成了千古之谜。这个人,就是王子朝。 本报记者 乔 地 大河报记者 郭启朝 王子朝,姓姬...
今年5月18日是第四十二个国际博物馆日,全国各地博物馆围绕主题“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开展多项活动,呈现博物馆探索新趋势。 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引发的变...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16日公布了8枚“大秦渭南”秦封泥,这是该馆公布的第二批秦封泥研究成果。这8枚秦封泥分别是“下邽丞印”(渭南)、“重泉丞印”(蒲城)、“临晋丞印”(大荔...
中新网西安5月18日电 (记者 张远)17日晚,为迎接第42个国际博物馆日,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丝路盛世”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夜大型公益文化活动暨基本陈列《陕西古代文明》新展览开展...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记者张漫子)《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16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展,169组件出自通州的文物集中讲述了通州从远古至明清的历史文化,勾勒出城市副中心的“...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讯(记者张春海)近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尤悦、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于建军等学者共同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探讨早期铁器时代游牧人群的...
中新网西安5月18日电 (记者 田进)18日,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的“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启动。同时,举行了《文物陕西》图书首发式,并为6家收藏单位进行了赠...
在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精品中,《史记》之树长青,它有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是培养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的珍贵文化遗产。《史记》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发挥了重要的民族凝聚作...
在中国北部建立过北魏王朝的鲜卑拓跋氏,是鲜卑的一部,《魏书·序纪》说“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这表明鲜卑族发源于大鲜卑山。但是,大鲜卑山位于何处,是史学界长期未...
新华社西安5月17日电(记者王钊、杨一苗)记者从16日召开的“大秦渭南-渭南秦封泥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了解到,陕西公布了“下邽丞印” “蘋阳丞印”等8枚秦封泥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