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丁在位初期,国家是相当混乱的,主要是内部诸侯叛乱不朝,外部敌国骚扰入侵,大商这个方国部族联盟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局面,这从他早期的卜辞中可以看出来,据王宇信、杨升南对于卜辞的统计,武丁时期共征伐了81个方国或部族,而在早期征伐的就有40多个,占了一半多,到了中、后期就明显减少了,各占二十个左右。 但是,这些初期征伐的方国除了狗方算是其中的强大的敌人,其他都是比较小的,而且都是距离大商王畿不远的方国,但是到了中、后期开始征伐土方、狗方、贡方、龙方、人方、周方等较大较远的方国,他的王后妇好还把土方给灭了,并在土方的都城唐邑作了个新大邑,就标志着把土方的地方给占领了。可见武丁初期国家动荡混乱,他开始先征服王畿附近的一些比较小的叛乱不朝的方国,把身边安定下来,并且发展国力,等国力壮大了,才开始大规模地兴兵,做到了“柔远能迩”。 武丁治理国家的手段,从卜辞里能看出来一些,如: 1、充分利用宗教和占卜的力量:大概商代人都是这样的,《礼记·表记》就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所以武丁不断地祭祀百神和祖先,他的时候祭祀的对象最多最复杂,至少比他后来的商王要复杂、要多,使用的祭品也最多最好,他这样做不仅仅是要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而是要利用宗教的力量把国人们团聚在一起,《书·高宗肜日》里的祖己对武丁说“惟天监下民典厥义”,“王思敬民,罔非天胤,典祀无丰于昵”,其实就是说要武丁利用好祭祀来“敬(警)民”,这一点武丁做到了,他的时代留下来得卜辞祭祀占了很大的部分。他运用宗教的手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宋镇豪说:“武丁之所以能‘复兴殷道’,一改‘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败政局面,实现‘邦畿千里,维民所止’的宏图,其利用宗教‘率民以事神’,不能不说是重要的成功因素之一。” 对于占卜,武丁也是相当重视,他几乎无事不卜,虽然看上去是在预测吉凶祸福,但更深一层的是有它的独特作用的,宋镇豪认为“卜人的占断有效的维护着神的旨意和人王尊严之间的统一性,商王在占卜过程中握有决定性的权威。说明这种三卜制是建立在信奉神灵和服从人王的社会制度基础上的,是借宗教崇拜信仰以树立对人王的绝对服从。”武丁就是通过占卜这种手段,把自己的尊严建立起来,增强了对臣属和人民的威慑力和控制力。 2、使用武力,征叛伐敌:到了小辛的时候,殷道复衰,到了武丁的父亲小乙的时候没见有什么起色,内部是本来的附属方国叛乱不朝,外部是四夷敌国的侵袭骚扰,可谓是内外交困。主要原因大概是大商当时没有一支能由王直接领导的军事力量,要征伐敌国或叛乱方国,主要的军事力量还要靠那些附属方国出兵来组建军队,如果这些方国不肯配合,商王也就没有办法。到了武丁的时候,他注意组建由自己统率的军队,他的时代就作了三师,“‘三师’的军队,在武丁时就已有,武丁卜辞有‘中师’之称(《合集》5807),有‘右师’(《合集》1253、5805等多见),宋镇豪认为‘当还有左师’,其说有据。 《合集》5506、5512上两片同文,词云:‘乙未卜,宾,贞立事于南,右从我,中从舆,左从曾。’‘右、中、左’即右师、中师、左师。”殷商时代的“师”人数很多,李学勤、杨升南、肖楠等学者研究认为殷商的每一师大概有一万人左右,三师就是三万人,到了武乙和文丁时期的卜辞中又有“王作三师右、中、左”的卜辞(《合集》33006),学者认为“这应是此时的一次扩军行动,商王国军队从武丁时的三个师扩大到六个师”。他有了三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征伐那些叛国和敌国,而且有了军事威慑力,那些不想听命的方国也不敢造次了。 上面说过,武丁在位的五十九年间,至少征伐了81个方国,早、中、晚期都在不停地用兵,许多时候都是他亲自随军“御驾亲征”。到了他之后的王,征伐的对象就少多了,祖庚、祖甲的时候只有2个,廪辛、康丁的时候有17个,武乙、文丁时有28个,帝乙、帝辛的时候有8个,都远远不能和武丁的时期相比。可见武丁时期在用武力征服和御敌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基本上把原来散乱的大商众方国又重新聚拢起来了,为大商的重新振兴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