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落幕后,大清帝国于1885年决定在台湾建省,刘铭传便成为其首任巡抚;然而在改制的过渡期间,巡抚刘铭传与原任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刘璈(湘军出身)之间权责归属不明,加之保台战功之争深化两人间的派系矛盾,终于演变成二刘间“你死我活”的政争。抚道之争虽以刘铭传的政治胜利告终,刘璈获罪被流,但过程中涉及冒功、诬告等嫌,给刘铭传的官声及在台治迹蒙上了阴影。 刘铭传对台湾建设的规划,原以军事为先,除希望在岛上建立战时可以自给的军工产业外,同时对大清帝国亟陈在台湾建立海军力量的迫切性;但受限于财政条件,只能先从兴利的近代化实业及增加税收两处着手。除建设多处炮台、兵工厂等现代化军备外,他同时推行多项基础建设,包括铺设最初的台湾铁路(初期仅大稻埕到锡口段完工通车)、福州和沪尾(今台北县淡水镇)间的海底电缆,办理电报、煤务、邮务……等;此外,动用大量军力“开山抚番”、清丈全省田赋等,以期就地为防务及新政开拓财源。然而在推行上述新政的过程中,台省财政负担大增,规划或经营不善、官员贪污等问题一一浮现,甚而引发了民间的反抗——1888年彰化县就因清赋问题而爆发以有力乡绅施九缎为首的叛乱——最终只有少数新政项目得以持续推展。 1891年刘铭传告老还乡,台抚一职先由布政使沈应奎署理,再由原湖南巡抚邵友濂接任。总结刘铭传驻台六年,始终未能建立游弋台海的海军舰队,而他为开拓财源而兴办的近代化实业,其深度、广度也颇有限,但仍开启了台湾官办近代化建设的先声,是清治二百十余年间治理最为积极的一段时期。 1894年,清日甲午战争开启,奉令率军二万驻守于北朝鲜鸭绿江畔,日军竟绕过刘部颇启人疑窦. 1896年底,刘在家病逝;身前著述有《刘壮肃公奏议》及《大潜山房诗稿》刊行问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