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年间出国留学之风的兴起 清政府派遣官费学生出国留学始于同治年间,至光绪年间日益形成规模。当时的出国学人数以万计,形成了出国留学的热潮。 1840年(道光二十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面对列强的入侵,清政府提出的一项图强之策就是先从整军经武开始,派遣官费学生赴欧洲学习军事方面的新技艺,培植军事人才。萨镇冰、刘冠雄、严复等人就是那时被派往英国威林格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的。曾国藩、李鸿章在同治十年七月初三(1871年8月18日)的奏折中提出“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计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中国欲取其长,一旦邃图尽购其器,不惟力有不逮。”又曰“百闻不如一见,比物此志也。况诚得其法,归而触类引伸,视今日所以孜孜以求者,不更扩充于无穷也。”次年,詹天佑等人被派往美国留学。 但是,中国当时社会风气保守未开,四书五经科举取士的传统根深蒂固。视留学所习不过是“奇技巧”者不乏其人。加之出国留学所需不菲,所以同治年间能出国留学的只是少数人。 光绪二十年(1894年)爆发中日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现实令朝野上下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始向欧美学习现代科技,如此迥然不同的结果,让国人开始认真地思考。张之洞说:“日本小国耳,何兴之暴也?伊藤、山县、陆奥诸人皆二十年前出洋之学生也,愤其国为西洋所胁,率其徒百余人分赴德、法、英诸国,或学政治工商,或学水陆兵法,学成归国,用为将相,政事一变,雄视东方。”对于清廷继续推行的中国儒学的弊端更多的人有了清醒的认识。程德全说:“中国士子墨守旧学,足迹不出里门,于外洋之治,乱行衰政,教风尚置若罔闻,致弱之源未始不由于此。” 在一些重臣和士子的呼吁下,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五(1901年9月17日)的上谕中明确“造就人才实为当今要务”。饬令各省都抚一律仿照两湖等省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的作法办理。可以“学习一切专门艺学,认真肄业”。从此,各省遵命积极执行,出国留学人数大增。广东省一次就选派了106人,连地处边陲、风气未开的贵州省亦年派出国学生151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