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一词是现代名词,但在古代,物流活动已经存在。中国古代的“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含义不太一样,但是在古代确实存在着物流现象,并且有相当的规模,了解古代物流运作的过程和模式,在今天看来,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据《上海通志》记载,明朝永乐年间,出现民信局,又称信局,上海县有协兴昌等信局。到清朝乾隆年间,上海县较大的民信局有协昌记轮船信局。上海开埠后,工商业渐趋繁荣,浙江等地民信局在上海设总号,上海民信局逐渐兴盛。规模较大的有协兴昌信局、全盛信局等,经营网点设在商业繁华地段,分别集中于城隍庙咸瓜街和九江路一带,写明信局可寄达的地点范围。 业务范围主要是传递信件、包裹、钱款及票据,部分信局还兼营运送货物。邮费金额分两种,一种叫“酒力”,即普通邮费,另一种叫“号金”,即邮件保险费。邮费标准由各信局自定。 邮费支付方式有三种:一是寄件人全部预付,二是寄件人和收件人各付一半,三是全部由收件人承付。对老顾客,邮费可先记账,按月按季或按年结算,还可折扣。收寄发往外地的邮件,各通商口岸的邮件由北区的信局通过江海轮船带运,内河地区的邮件主要由南区的信局发运。 信局在近郊和外地开设分号。清朝道光年间,在金山县开设分号的有全盛信局等3家信局,在嘉定县设有永义昶、王全利等6家信局的分号。 到了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大清邮政局开办,全国向国家邮政部门登记的民信局有300余家,其中上海70家,次年达到77家,居全国首位。 可惜好景不长,上海官办邮政开始与民信局竞争,逐步采取控制以致取缔。到1933年11月,官办邮政取得绝对优势地位,民信局无力竞争。根据交通部邮政总局指令,上海邮政管理局通告上海的民信局,限定于1934年底全部停止营业,全市61家民信局停业。1935年,上海邮政再次通告,加强查缉,民信局全部停业。 这就是明朝以来快递行业的前生。 中国古代物流的成因 我们知道,在古代农耕时代,由于地区的差异,种植的作物品种异常丰富,当然也存在着不同地区的大范围农副产品和经济作物的流动,特别是皇室与各级政府的消费开支巨大,不得不从全国各地调集粮食、布匹等生活日用品,使得全国各地的农副产品集中向京师和中心城市流动,各级官员的俸禄也需要从各地调集,还有像铸造钱币和兵器的金银铜铁等原材料,都需要从各地运输到京城。另外,皇帝宫殿和陵墓的修建,也需要从各地调集木材、石料、珍奇异物等,从而也需要获得物流业的支持。 古代物流的成因,还包括满足各地区赈灾的需要,当丰收的年限政府收购粮食储存起来,等到灾年开仓放粮,这些都需要相应的储存粮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管理。另外,战争后勤物资的转运,比如粮草、兵器、马匹、盔甲等的运输,也要靠物流业的支持。这说明我国古代物流业的发展主要是受政治、军事等因素的推动,当然,纯经济因素推动的物流业发展也是存在的,比如在全国范围内流动的食盐,每家每户都要食用,但食盐产地并非到处都有,食盐的运输、存放就成为经常性的,还有像远销周边民族或海外的丝绸、茶叶、绸缎、瓷器(清代景德镇生产的瓷器销售到欧洲各国)等,都需要物流业作为支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