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崇祯哪里想的到,如此一来的后果,就是大臣们的奏折,越发的务虚,以前是云山雾罩,这以后只求四平八稳,甚至各种报喜不报忧,每天只求自己读的舒服的崇祯,也就好比被蒙上了眼睛,越忙活越抓瞎,等到北京城破后上了吊,李自成翻一堆遗留奏折,还是忍不住大骂:成天批阅这种东西,不亡国才怪!这道理,崇祯都不如没文化的李自成懂。 乍一看,这是个技术问题,但根上说,朱元璋打茹太素,为的是说事,崇祯挑错别字,先是为了自己读着舒服,说到底,还是个态度问题! 二:上课学什么 朱元璋能够从草根变皇帝,一大成功经验,就是爱学习。别看从小家里穷,也没读几天书,但从踏上元末战场起,学业就从没落下,除了逮着机会就读书,甚至还专门开办“日讲”课堂,邀请李善长刘基宋濂等谋士,每天到点给自己讲课,各种历史经验全都如饥似渴学,他从一方军阀到统一天下的人生路,就是这么学出来的。 而比起苦出身的朱元璋,崇祯皇帝从小的教育条件,就是无比优越,身为锦衣玉食的皇子,从小就治学认真,学问水平十分高,他在位期间写的相关诗词,后世都公认高水准。学习态度也是无比旺盛,对朱元璋的这条成功经验,从登基起就坚决继承,别看每天批奏折批到抓狂,课业也绝不落。特意重启了荒废多年的“日讲”,在位的十七年,天天都要听讲,学习热情无比高涨! 但两者的差别,就在一事:学习内容。 朱元璋的“日讲”,每天内容千差万别,但目标却从来一致:得天下。以刘基的评价,朱元璋拥有和刘邦相似的悟性,哪怕一条看似不相关的历史讲课,他都能立刻从中悟出道理,迅速做出决断并执行,每一次隆重的“日讲”课,经常在朱元璋的突然发令中打断,大明王朝的事业,却因此不断被打强心针。 而到了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的“日讲”,又多了一个重要内容:研讨!大明开国千头万绪,国家残破的掉渣,和北元的战争也在打,多如牛毛的国务,正是在日讲中消化,朝会上难以决断的问题,经过“日讲”时的观点碰撞,经常豁然开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