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种以防御为名行进攻之实的著名战阵。这个战阵让对手丢盔卸甲、止步不前,但由于创造者的早逝,最终消散在历史的尘烟之中。这就是东晋王朝的终结者、南朝宋武帝刘裕发明的“却月阵”。 ▍却月阵:横空出世震敌胆 公元四世纪末,出身于北府兵的刘裕屡建大功,成为东晋政权头号权臣。为了巩固权位,并为最终篡位称帝作准备,刘裕举起了北伐大旗,开始了东晋南朝历史上对北方民族政权规模最大、成效也最明显的兼并战争。 东晋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刘裕在灭亡南燕、旗开得胜后,发动了对后秦的讨伐战争。面对高歌猛进、势如破竹的刘裕诸军,不仅后秦防线土崩瓦解,就连刚刚复国不久,崛起于后秦东北部的北魏政权也如芒刺在背,不得安枕。而此时,刘裕向北魏借道,以逆黄河而上,对后秦进行主力决战。 唇亡齿寒之际,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不顾谋臣崔浩劝阻,派司徒长孙嵩带领步骑十万人驻于黄河以北,跟随监视刘裕军的西上,并不时进行袭扰。晋军南岸拉纤的兵士有被激流冲至北岸的,都被魏军杀伤。刘裕派军上北岸攻击,魏军立即退走,当晋军退后,魏军复来。 魏军的行为引起了晋军将士的不满,让刘裕也定下了坚决回击、肃清河道的决心,并祭出了自己精心布设的秘密武器——却月阵。 刘裕选择好战场后,派车兵七百人携战车百乘,抢渡北岸,建立滩头阵地,并在距水百余步处布下弧形车阵,两头抱河,因形似新月,故称却月阵。每辆战车设置7名士卒。布置好后,主将丁旿在阵中坚起一令旗,通知尚在黄河对岸的晋军。而魏军见数百名晋军登上战车,不解其意,没敢冒然采取行动。 刘裕抓住战机,立即派出宁朔将军朱超石率两千兵士携带大弩百张,上岸接应丁旿,每辆战车又上增设二十名士卒,并在车辕上张设盾牌,保护战车。黄河中的晋军水师也全部戒备,随时准备为岸上晋军提供支援。此时,一座以战车为主体、以盾牌为防御、以水师为阵脚的临时防御体系遂告搭建完成。 却月阵 魏军看了半天,也没摸出门道。不管他,就算你是铜墙铁壁,能挡得住我十万大军么?长孙嵩随即派兵猛攻晋军车阵。一时间,魏军“四面俱至”,晋军将领朱超石下令以弓箭回击。各史书在记述这一过程时,用了同一个词“软弓小箭”。又软又小,诱敌之意昭然。 果然,长孙嵩中计,下令三万铁骑同时出击,“肉薄攻营”,企图趁上岸晋军立足未稳将其一网打尽。 此时,却月阵的终极杀器终于登场。晋将朱超石命将士将所携带的千余根大槊,截断为三、四尺长的数千根断槊,用大锤锤击进行杀敌,一根断槊便能洞穿三、四名魏军。处在队伍最前列的魏军骑兵首当其冲,损失最大,“一时奔溃,死者相积”。晋军趁胜阵斩魏军前锋主将阿薄干,终于大破魏军,斩获千计。至此,北魏对晋军的袭扰和威胁被最终打破。 却月阵的胜利意义重大,它不仅使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彻底打消了对抗晋军、救援后秦的企图,也让刘裕北伐后秦的道路被扫清。随着姚氏束手、后秦灭亡,东晋版图终于在百年之后,重新囊括了古都长安和洛阳,达到了东晋南朝时代的顶点。 东晋末年的版图(后秦和南燕的土地已被吞并) ▍却月之后无却月:传奇之后的悲剧 虽然刘裕的却月阵在北伐过程中大放异彩,但必须看到,这与北魏政权投鼠忌器,未能全力阻止刘裕北伐是分不开的。虽然北魏派出十万大军,但对晋军所起到的作用,也仅仅是袭扰和监视。 毕竟,此时的北魏外有柔然侵扰,内无积年之储,既无意也无力帮助后秦全力阻止在东晋朝廷正如日中天的刘裕发动的战争,因之,对刘裕的北伐和灭秦采取了事实上的默许态度。否则,北魏完全可以循参合陂之战故事,遣骑兵远距离奔袭晋军侧背,让防御范围相对固定的却月阵彻底失去作用。 南北朝时期的北朝重骑兵 另一方面,刘裕可能也看出了北魏的顾忌,在打破北魏威胁和袭扰之后,并没有相机扩大战果。即使在攻灭后秦,占领关中之后,也没有携战胜之威,居高临下、一鼓作气对北魏开战。因此,却月阵之战,从北魏来说,是一种试探性进攻,而从东晋来说,是一种惩戒性防御,双方并未发生实质性对抗。也正是在这样微妙和苛刻的条件下,才成就了却月阵的不世传奇。 甚至,即使是在却月阵大显神威和晋军北伐势如破竹之时,就已经有明眼人看出了在这些表面背后,是刘裕集团和东晋王朝的日薄西山与回光返照。 败于却月阵之后,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慑于刘裕兵威之盛,曾和谋臣崔浩品评刘裕与慕容垂(鲜卑贵族,十六国中后燕建立者)高下。崔浩在盛赞刘裕高于慕容垂之后,话锋一转,一针见血的指出刘裕北伐的真实目的:“裕若平姚而还,必篡其主,其势然也。”正因为怀着建功于北地、篡位于建康的个人目的,所以刘裕绝不会久留于此。 自永嘉之乱、晋室南渡,关中沃野就先后被羯、氐、羌等民族占据,百多年来早已不复汉家衣冠。刘裕要在短期内移风易俗、巩固统治,决非易事。因此,崔浩断定,刘裕南返之后,关中必将顷刻易手。 刘裕 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崔浩所料。 刘裕灭亡后秦、收复长安之后,自己安排在东晋朝廷坐镇的心腹刘穆之病逝,刘裕担心自己长期领兵在外无法遥控东晋政权,就匆忙安排幼子刘义真镇守长安,以大将沈田子、王镇恶辅之。 刘裕走后不久,关中晋军就因为诸将不和、分封不均发生内乱。首先是沈田子骗王镇恶入营而杀之,随后大将王修又杀沈田子,刘义真再杀王修……刘义真还纵容下属,烧杀抢掠,长安城中腥风血雨、民不聊生。赫连勃勃的“大夏”政权乘机兴兵南下,尽夺关中长安之地。在却月阵中大放异彩的将领朱超石与他的兄弟——平定蜀地之乱的朱龄石一起被俘杀。 可怜随刘裕北伐,后来守卫关中的几万晋军将士皆被夏军杀害,头颅全部被砍下筑为“京观”,又号“骷髅台”。整个关中山河破碎、旬日变色,重演了百年前“永嘉之乱”的悲剧。 面对风云突变、山河易手的关中局势,远在建康的刘裕震怒不已,意欲再赴戎马、重新北伐,被群臣苦谏而止。事已至此,刘裕纵是一代雄杰,也只能“登城北望,慨然流涕而已。”到此时,却月阵为刘裕和东晋创造的辉煌和优势已经磨损殆尽。 ▍什么才是真正的杀手锏? 却月阵厉害不厉害?厉害。“气吞万里如虎”的宋武帝刘裕强大不强大?强大。 然而传奇之所以是传奇,就因为其空前绝后、不可重复。一切所谓传奇在国家总体博弈、政治经济军事体制综合对决的大背景下,都要进行重新考量。 在却月阵和刘裕北伐的辉煌战绩之下,是东晋南朝踉跄前行、难以为继的国势。 首先,东晋主力部队,也是刘裕的家底——北府兵将已经损失殆尽。虽然在历次内乱中,以徐州流民武装为主体的北府精兵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平叛作用,在决定东晋政权命运的淝水之战中,北府兵还创下了击败前秦入侵的不世之功,但随后东晋内乱,北府兵在谢氏诸将去职,群龙无首的情况下进退失据、损兵折将、实力大减。随着主将刘牢之的自杀,北府兵的威名降到了谷底。 淝水之战 之后刘裕复起,带领北府诸军南征北战、建功立业,但也是明日黄花、回光返照。与刘裕共同起兵反对桓玄叛乱的北府西府诸将,要么在事成之后被刘裕诛杀,要么在平乱中横死,到刘裕篡晋建宋后,已凋零殆尽。刘裕亲信将领,如王镇恶、沈田子,由于刘裕意欲使其相互制衡而处置失当,也在内讧中两败俱伤、纷纷殒命。 最后,登上皇帝宝座的刘裕事实上成了孤家寡人,已经没有多少能干的助手帮他巩固政权、开疆拓土了。硕果仅存的檀道济到后来,又因功劳太大被宋文帝刘义隆自毁长城、借故诛杀了。因此,自刘裕登上帝位,刘宋就放弃了北伐扩张之举。而文帝刘义隆去世后,刘宋就在宗室内乱的爆发下迅速崩溃。 其次,长期的战争早已耗尽了东晋和南朝的国力。经过东晋内外长期战争,人口锐减、民生凋敝,东晋南朝经济和国力遭受重大冲击。刘裕平定内乱后,又将有限的军力继续投入到了对外战争中,进一步损耗了国力。 史载孙恩之乱后,吴越一带“郡经兵寇,百不存一。” 三吴地区号称富庶,损失尚且如此严重,遑论他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裕北伐的胜利也是不可持久的。他生前死后,经过北府兵将士浴血奋战夺来的土地,如黄河流域、山东、关中地区,在北魏、大夏等政权的联合蚕食之下,也很快丧失殆尽。 南朝重骑兵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在于刘裕以及东晋南朝历代统治者没能实现有别于前代的制度创新,在与北方诸政权的全方位博弈中逐渐处于下风。 自衣冠南渡、元帝嗣位,东晋从来没有在江左半壁建立起高效统一的强大政权。值得庆幸的是,自五胡乱起,黄河流域相继而起的匈奴、羯族、鲜卑、氐、羌等民族政权相互攻伐、无暇南顾,客观上为东晋政权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由于皇权不彰、军队权重、门阀争斗,东晋一直不能腾出手来进行彻底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虽然在王朝若干时期进行了“土断”这样重新划分土地、安置北方侨民的措施,但也只限于经济领域,在政治领域则强化了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加速了世家大族的门阀化和腐朽化。整个东晋南朝,王公士大夫竞相以奢靡为荣、以清谈为尚。 自祖逖之后,“北伐”渐成一面或无人理睬而弃,或别有用心而拾的破旗,士风渐颓、民心日丧。 闻鸡起舞的祖逖 在军事上,东晋始终没有建立起一支忠于皇权、建制严格、能攻善守的军队,难以完成统一大任。屡次兴兵作乱、东下犯阙的王敦、苏峻、桓玄等军阀自不必说,单以北府兵的遭际而论,就很能说明问题。 北府兵虽然是国家正规军队,但其前身却是在战火中历练成长起来的江北流民武装,隶属于各路流民帅。淝水战前,名臣谢安遣谢玄前往京口一带,重新征召流民武装,北府兵才以崭新姿态重新登上历史舞台,但本质上,它还是听命于主将的私人武装。 统帅忠于国家,如谢玄,北府兵就是国之利刃;统帅无所适从,如刘牢之,北府兵就是乌合之众;统帅心存叛逆,如刘裕,北府兵就是贼臣帮凶。这样的军队,虽然偶尔能够出现如谢玄、刘裕这样的杰出将帅,但都是昙花一现,无法持久。 谢玄 北方政权发展出更先进的均田制,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府兵制后,北朝展示出比南朝更强大的政治凝聚力、经济影响力、军事征服力和文化向心力,最终完成统一任务。 由此可见,战争的成败取决于双方谁能够进行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彻底变革,进而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对对方形成碾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持久的胜利。这是任何如却月阵这样一时一地的优势都不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