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赵匡胤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力气伪造军报呢?他既然是殿前军的主将,为什么不直接在首都兵变呢? 因为后周世宗柴荣临死前留下了一招,防备着有人兵变,这就是调兵权和统兵权的分离。 柴荣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英年早逝,他临死前也担心自己的儿子镇不住那群骄兵悍将,因此将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武将作战可以统帅军队,而平时军队交给国家,需要有调兵令武将才能帅部队出征。 而掌握朝廷调兵权的人叫韩通,这个人是个忠臣,赵匡胤无法买通他。 所以,赵匡胤要想取得军队指挥权,只有欺骗朝臣,于是就有了伪造军报的做法。 而陈桥兵变后,韩通曾打算在开封组织人抵抗赵匡胤的叛军,结果被赵匡胤的走狗王彦生杀死,赵匡胤后来很重用王彦生,韩通也成了赵匡胤改朝换代所杀的最高级别的人物。 所以,说赵匡胤改朝换代未杀一人是不对的。 赵匡胤的时代被称为五代十国,那个年代战火纷飞,一个大特点是禁军作乱废立皇帝,文官毫无节操到处投降,换皇帝如换衣服。 后周世宗柴荣打造了一支精锐禁军,本有机会统一天下,但却出人意料在三十六岁英年早逝。 由于柴荣儿子太小,造成主少国疑,终于被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篡位。 而赵匡胤称帝后,为了防止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则杯酒释权,将全部军权收入皇帝手中,从此历史上就很少再有禁军作乱的事情了。 陈桥兵变的评价: 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一般以为,这不过是兵权与实力威慑的结果,事实上,兵权、实力等等这些绝对的优势,只能保证兵变的最终成功,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能够将大事化于无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本身就充分地体现了赵匡胤的政治手段。其中较为明显直观,兵变之际,赵匡胤曾数次“严敕军士,勿令剽劫”,从而保证了兵变入城时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由此赢得了民心,“都城人心不摇,四方自然宁谧”。这与五代某些“纵兵大掠”的兵变相比,赵匡胤的“严敕军士”无疑表现出一种政治见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