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骆牧渊负伤后的情景 老山战场进入86年以来,越军在我连续几年的打击下,攻势明显减缓,盘踞在老山主峰翼侧越军阵地上的866团、922团、881团以及配置在二线的313师(含14团、122团、266团),还有配属的168炮旅、4炮团、150炮团又两个炮营,在我解放军强大威武之师面前,只有被动消极防御之力,已没有过去称自己为世界第三军事强国那种狂妄劲头,龟缩在工事里挨打,很少派出营以上部队对我进行攻击。为了达到锻炼部队之目的,中央军委、云南前线指挥部决定我军适时组织精干分队对敌实施进攻战斗,同时,牵制越南军队在东亚其他国家的侵略行动。 要组织成功的进攻战斗,第一行动就是在雷场开辟通路,畅通无阻的通路是步兵实施冲锋的首要条件。雷场通路打不开,步兵的冲锋就要受到阻碍,就要遭受到更大的伤亡,进攻战斗的胜算就会大打折扣。 雷场开辟通路的任务自然落在工兵们的身上。86年6月9日凌晨这天,17岁的新战士骆牧渊和战友们一起出发,向开辟通路地域走去,准备为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扫清障碍。到达指定地域后,战友们成三角队形开始交替作业。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通路在一米一米地向前延伸。在一个下坡处,小骆感觉左脚一侧有点异常,立刻意识到触上了地雷。如果遇到一个没有经验的战士,稍一动脚,地雷就会爆炸。小骆虽然年龄小,但在老山前线已是赫赫有名的排雷大王。遇到这种情况,只见富有经验的他,很能沉着冷静应对,完全不象一个17岁的孩子。他知道此时,也不能用手去排,因为人在坡上,重心不稳,用手十分危险。他急中生智,叫身边的战友闪开,自己猛地向一侧扑倒,地雷爆炸了,所幸没有人受伤。战友们都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小骆排第616颗地雷的时候,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这是一颗“58式地雷”,地雷上通常有个保险装置,一般情况下,压力达不到设计要求,保险不会解脱。但是,这颗雷由于埋的时间太久,保险锈蚀失去作用,己成待发状态。当小骆用探雷针刚触动雷体,地雷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爆炸,小骆被强大的气浪推出一米多远,被战友们及时抢救下来,送往野战医院。 小骆是老山前线35175部队工兵连战士。1985年10月,从家乡应征入伍,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当时,他只有16岁,还不到当兵的年龄。为了能当上兵,他虚报了两岁才参的军,受伤住院时还不满18岁。入伍后,分在工兵连,不到两个月,部队就奉命执行对越防御作战任务,要上前线。 那时,作为新兵,连“一二一”都走不好,更谈不上有什么打仗技能。小小年纪的他知道,光靠勇敢顽强的精神,没有过硬的军事技术,不能很好的完成作战任务。所以在临战训练中,尽管他年龄小,基础差,但从不拉下。负重越野爬山,每次都要背五六十斤重,爬十几里山路。不管头发昏,腿发软,浑身冒汗,也不管心就象要从嗓子眼里跳出来一样难受,从不叫苦,咬牙坚持,有几次曾经昏倒在路上。一个月后,爬山,行军,他就由队尾变成了排头兵。 专业训练开始后,同样一个课目,别人练一次两次,他练十次二十次,达不到目的,宁肯不睡觉,也要过关。所以专业技术提高很快,在上级组织的工兵专业集训中,分给连队唯一的一个名额,就叫这个新兵给占了。为此,不少老兵还蛮有意见。在集训队里他还是那样,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在结业考核中,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都取得了优秀成绩,成为连队的技术能手。许多老同志才对这个新兵也不得不“刮目相看”了。凭着这一条,在后来几次执行艰巨战斗任务时,他都击败了“对手”,一次也没有落空。 上阵地后,部队坚守在老山主蜂,是对越作战的主战场。老山海拔1420多米,山高坡陡,坡度一般在60度左右。山上林木茂密,植被很厚,行走十分困难,气候潮湿多雨,难得见到晴天。越军侵占期间,在山上埋了许多地雷。1984年我军收复老山后,兄弟部队曾排除了一些,但仍有相当多的地雷遍布老山地区,其密度之大,谁也说不清。参战部队从血的教训中得出的结论是,老山战场,别人没走过的路,绝对不能走,路边的树枝轻易不能动。有些战友就是因为摔倒后向路边多跨了一步,而失去了自己的腿。重点布雷区里,一平方米就有十几个雷。蹲下身来,不移动脚步,就可以在周围排出三四个来,以至装备工兵的新式探雷器在这里都派不上用场。一方面是因为受战场条件限制,使用探雷器不方便。另一方面,是因为长期激烈战斗,战场上随手抓起的泥土中,都有弹片、弹壳或其他铁器。我们装备的新式探雷器,灵敏度极高,任何一点微小的金属片都能引起报警,所以,光靠使用探雷器,工兵们在战场上就寸步难行。排雷主要用手工作业,依靠探雷针。探雷针就是一根八毫米粗细的钢针,插进土后,全靠手的感觉判断有无地雷。这种作业方法,对工兵来讲,危险很大,用工兵的行话说,用探雷针就是玩命。因为越军使用的防步兵地雷,一般几公斤压力就能启炸,而山上泥土中树根枯木盘根错节,排雷又是在枪林弹雨中作业,时间分秒必争。为了避免无效劳动,辨别真伪,使用探雷针就必须适当用力。因为树根枯木用力后有一定的弹性,而地雷则象石头一样十分坚硬。因此,如果探雷针碰巧顶在地雷引信上,用力后就非常容易爆炸。
部队上阵地后,几天时间里就有七名战友被越军的地雷炸伤致残,作为专门排除雷障的工兵,心里确实不是个滋味。连队干部战士纷纷写决心书、血书向党委、党支部请战,争着抢着要求任务。三天时间,小骆写了四份请战书、决心书,唯恐任务轮不到他。因为,他心里还有一个没有公开的秘密,就是在对越防御作战中,被中央军委授予“排雷英雄”的某部20岁的战士杨再林,创造一个人排雷304个的记录,他今年17岁,也是一名工兵,决心要学习他超过他。 4月30日,上阵地后的第六天,连队接受了开辟17号阵地到19号阵地之间通路的任务。他听说后,就跑到连部请求任务。刚站定,两个党员班长就赶来了,他们一看小骆抢了先,就说:“小骆,你干脆就别想了,新兵蛋子,第一次执行任务你就靠边站吧”。小骆一听就急了,和班长们争了起来。连长指导员交换了一下眼神叫他们先回去,支部研究后再说。第二天,排长通知小骆和二班长跟他一起去执行任务。出发前,全连干部战士都来为他们送行,连长、指导员特意交待:慎重初战,圆满完成任务,给全连作个榜样。 雷区处在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尤其是接防初期,敌人的炮火封锁很严,一旦暴露,后果不堪设想,他们三个人都作了最坏的准备,每个人都挂了两枚“光荣弹”。到达作业区以后,排长负责掩护,他们两人开始排雷。刚开始作业时,心里“呼呼”跳个不停。也不知是热还是怕,身上汗水淋淋,小骆一边慢慢向前搜排,一边给自己加劲。刚排了几步,探雷针就给顶住了。“地下有雷!”小骆赶紧趴下,长长地出了口气,极力使自己镇静下来。然后,按要领,先从周围一点一点把土扒开,眼看就要靠近探雷针了,却不见雷体露出,小骆以为是个“84式子母雷”,因为这种雷体只有鸡蛋一样大小,他接着扒下去,还不见地雷的影子。这下,小骆心里发了毛,怀疑碰上了一种教材中没有见过的新雷种。想到这里,他不由得头皮发麻,就想叫排长来看看,可又觉得有失技术能手的面子,再说情况也不清楚。于是,心一横,干脆先扒出来再说。扒完土一看,原来是个手指般粗细的树根,探雷针碰巧顶在上面,白紧张了一场。不过这样一来,他比刚才轻松了许多,汗也出得少了。接着向前探去,没走两步,又有感觉。有了上一次教训,这次他用力多试了几次。毫无弹性,断定它不是地雷也是个石头。胆子壮了,动作就比上次熟练多了。他趴下就扒,没想到这次碰上的是个“58式地雷”,第三把扒下去,就几乎把地雷抓了起来。好悬啊,小骆身予不由得颤抖了一下,幸运没有炸。接下来他小心翼翼地拨开浮土,两只手轻轻地想把地雷起出来,可是不知怎么搞的,连续两次,这个不足一公斤重的雷好象有千斤重一样,他竟没有托起。这样一来,有些颤抖的双手,抖得更加厉害,回头想喊排长,又有点不好意思。排长看到后,鼓励他说:“我就在你身边站着,不要怕,按要领来,没错。”听了排长的话,他心里暗暗骂自己没出息,排第一颗雷就这么窝囊,还谈什么向杨再林学习,当排雷英雄,实在给新兵丢人。于是,干脆爬起来蹲在地上,用手去端,雷很容易就起出来了。接下去,雷越排越多,手也变得灵活了。他们从早上九点一直干到下午五点,一天就完成了三天的任务。这一天,小骆一人排雷131颗。在后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小骆先后七次执行任务,排除地雷466颗,很快就突破了原定300颗的目标,受到了上级首长的表彰。小骆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决心在此基础上再努把力,向600颗目标奋斗。 执行第八次。当时,一线步兵发现,敌人为了掩护、接应夜间向我阵地渗透的特工人员,在距我前沿近百米的山包上,新修了三个机枪工事,上级命令工兵连将其炸毁,任务十分艰巨。连队支部和上级业务部门反复研究后,决定由排长带小骆和另一位战士执行这一任务。5月30日,他们三人趁着满天大雾,在步兵战友的掩护下,一早就出发了。翻了一道沟后,为了避开敌人视线,争取时间,他们有意选择了一处坡度在70度以上的捷径。可坡陡路滑,如果抓着松枝下,容易发出响声,松枝摆动暴露目标,不抓松枝,脚下打滑,重心不稳,很难控制身子。他们就用电话线把三人前后连起来,坐在坡上,一下一下向下蹭。快到沟底时,在一片腐烂的松土上面,碰到了一颗裸露的“72式压发雷”。要排除它双手很难用力,放弃不管,后边的人万一触动,就要造成伤亡。小骆想,就是危险也要把它排掉。他用左手支撑身体,右手抓起地雷,使尽全身力气向左下方投出,地雷落地就爆炸了。也许有的朋友要问,这样不暴露目标吗?没有,因为在老山战场,敌我双方冷枪冷炮经常不断,一声爆炸,很难引起注意。就这样,他们很快到达敌火力点附近。到跟前一看,没有一个敌人。原来,他们白天不敢固守,只是夜晚对我偷袭时才作为火力点进行掩护。他接过小赵递过来的炸药包,就向射孔塞,可是射孔太小,炸药包塞不进去,他一翻身就上了工事顶部。抬头一看,自己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赶忙又跳了下来。三个人一合计,要彻底炸毁,只能从一侧绕到面向敌方的工事出口,将炸药包放进去。开始设想一个人观察,两个人爆破,可又怕人多了容易暴露,爆破时机也不好掌握,他就要求一个人来干。排长同意后,利用植被遮挡,爬到工事的出口处,先后将三个炸药包放好,拉火后赶快撤离,随着三声巨响,敌人的三个火力点飞上了天。这一下,敌人的排炮很快打了过来,一发炮弹在小骆身旁不远处爆炸,气浪将他一下子推倒在地,耳朵嗡嗡作响,小骆试图爬起来,可眼前直冒金星,身子很沉,几次都没有爬起来。排长和小赵也以为他负伤了,赶过来抢救。俩人急忙将他架起,见身上无一处出血,忙问伤在哪里,他试着蹬了蹬腿,伸了伸臂,弯了弯腰,没有什么异常感觉,才知道是冲击波震动的结果。三个赶忙向回跑去,跑到七连阵地附近时,情绪一放松,三个人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走不动了。嗓子眼里干得象火烤一样难受。小赵发现离他不到五米远的炸弹坑里,有一洼混浊的泥水,三个人谁也顾不了那么多,跑到跟前几乎一口气就喝了个精光,感觉水很好喝,也特别解渴。回到连队,战友们见了三人后哈哈大笑,他们这才知道喝水时脸上沾上了不少泥巴,可想那水是个啥滋味。 那次执行任务以后,小骆还执行过两次大的任务,排雷总数已突破600颗。因为连续执行任务,在野外全靠吃干粮,喝积水生活,第10次执行任务回来后,小骆就开始拉肚子,并伴有低烧。这时,上级把配合侦察兵在前沿捕俘的任务交给了工兵连。小骆隐瞒病情要求战斗任务,连长和指员导说他连续执行任务,体质减弱,不同意去。他又软缠硬磨了大半天,最终连长和指员导还是让了步。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小骆最后一次执行任务。 6月9日凌晨,小骆揣上几片药,就和战友们一起出发了(文章开头已经提到了)。就在小骆排第616颗地雷的时候,意外的爆炸让小骆负了重伤,卫生员从小骆的口腔和鼻孔里吸出六个血块后,他才恢复呼吸醒了过来。朦胧中,听到身边的同志提出用担架抬他下去,急忙喊道:“我不能下去!”这一喊,口腔里的血又一次涌了上来,再次昏迷过去。 到了野战医疗所,已经是6月11日下午,小骆已经昏迷两天多。医生发现他全身有58处受伤,仍然处在危险期。6月16日,转院到昆明大医院,经过积极救治,生命保住了,可双眼失明了,部队给骆牧渊记了一等功,事迹一度时期在全国受到广泛宣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