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工程”开启中国反导事业 中国成功进行反导拦截试验的消息引起了国际关注。众所周知,作为尖端军事科技,反导作战没有几十年的理论和技术储备是不可能完成的。其实,中国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设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640工程”。 1964年2月,毛主席与时任国防部五院副院长的钱学森专门谈到反导问题:“5年不行,10年;10年不行,15年。总要搞出来。”这一指示随即被贯彻实施,后续相关研究项目代号被定为“640工程”。 1967年10月,国防科委召开了“640工程”会议,正式提出了开展反导弹用核弹头研制工作的建议。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分别进行了“反击一号”到“反击三号”的全系统研制。尽管最后无果而终,但取得了一批重要技术积累,其中有些填补了国内空白,比如超高速导弹及7010相控雷达技术等。接下来的“863计划”属于技术储备与可行性探索,研究了导弹防御的全天候监视、探测、预警、分析,以及拦截武器、C3I系统技术等。 反导试验难于反卫星 目前正在构建的导弹防御系统,是以新型导弹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反导体系。这种用于构建反导系统的装备,采用了“惯导+中段指令+末端主动雷达制导”的制导模式,其特点是杀伤空域大、抗干扰和抗多目标饱和攻击能力强,导引系统先进,足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从技术层面来说,中国构建以新型导弹为核心防御手段的中国特色反导防御体系,不仅提升保卫本土能力,还能对世界导弹拦截技术产生制衡效应。现在,世界上有能力制造导弹的国家有30多个,拥有导弹的国家超过100个,但是能够搞反导武器和技术的国家只有美国、俄罗斯等寥寥几个。 所谓的“陆基中段拦截”,通俗地说就是在地面上发射对大气层外的目标进行拦截,并将其摧毁,这在国际上属先进的导弹拦截技术。中国宣布这次反导试验达到预期目的,标志着包括信息处理、侦查预警、拦截武器、制导精度和反应速度在内的反导技术达到一个新阶段。 另外,这次反导试验的难度要大于三年前的反卫星试验。卫星轨道是固定的,可以事先精确测量好(误差达到米级),然后选择合适的发射窗口发射拦截弹,按预定弹道飞行,主要考验的是动能拦截弹(kkv)的性能。而反导试验还涉及到地面相控阵雷达对来袭弹头的远距离预警、跟踪、测量、火控,对固体助推器的快速反应能力要求更高。 整体水平距形成战力尚远 然而,由于中国缺少导弹预警卫星,在这次反导拦截试验中只是在陆基远程雷达引导下的拦截试验,无法展开全程的探测、跟踪、拦截试验,因此与美国反导系统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可以说,尽管中国反导技术进入新阶段,但是整体水平距离形成作战能力和力量还有很远的路。 “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
正如外交部发言人12日所说的那样,中国的反导系统只部署在境内,承担国土防御任务,这与中国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内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导弹防御系统是一种战略“盾牌”,这种“盾牌”与各种导弹结合起来,就形成一个攻防兼备的完整武器系统。正因此,这次反导试验是一个对中国武器装备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 解读 什么是反导系统? 所谓反导系统,是指用以拦截在飞行轨道上的战略性弹道导弹或其组成部分的系统。 弹道导弹的飞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上升段、中段、末段。 上升段:导弹上升阶段时拦截效果最好,因为此时弹道导弹刚起飞不久,被击落后也是掉在敌方领土。但最突出的难点是需要在弹道导弹点火后第一时间就发现并进行攻击。 中段:目前比较成熟的反导系统,是指导弹发动机关闭后在大气层外以惯性飞行的阶段,这时它的弹道相对平稳和固定。如果拦截及时,掉落的残骸也不会进入本国领土。 末段:末段拦截时,由于弹道导弹进入大气层开始俯冲阶段,弹头轨迹倾角大、速度通常在7—8倍音速以上,反导系统要捕捉它相当困难。 美国和前苏联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研制反导系统,目前美国在中段反导和末段反导方面走在前面。 最近美国宣布向台湾提供的“爱国者-3”反导系统则属于末段反导系统,它主要负责拦截1.5万-2万米高度的来袭导弹。 在反导系统方面,俄罗斯走的是一条和美国完全不同的路,现在在莫斯科部署有多套A-135战略反导系统,这种反导系统主要是通过在太空中引爆核弹头产生的冲击波摧毁来袭导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