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历史 > 欧洲历史 >

苏联模式的改革是如何失败的?苏联模式兴衰的经验与教训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苏联模式的改革与失败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几经变化:第一次模式转换是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第二次模式转换是从新经济政策转向斯大林模式,第三次模式转换是从二战后的改革开始的,然而这一次模式转换非常艰难,最终没有取得成功。实践证明改革苏联模式,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是一个艰难的、复杂的和曲折的过程。可是,鉴于苏联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已经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这又是一个必须完成的历史性转变。苏联执政党没有能够实现这种历史性转变,于是就由其他的政治力量取代执政党而实现这种转变。
    苏联领导集团不是没有看出现行模式的问题,只不过在改革这一模式的过程中,只是废止了苏联模式的一些极端做法,消除了斯大林时期破坏社会主义法制造成的消极后果,并未触及到现行模式高度集中的实质。赫鲁晓夫改革就属于这种情形,他在激烈的党内斗争中胜出,走上领导岗位,开始了力度很大的改革:诸如政治上,主张党政分工和集体领导,改组并限制安全机关权力,平反冤假错案,宽待政治反对派,不再搞大批判运动;经济上,鼓励发展农业,组织垦荒运动,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改组工业建筑业管理体制,鼓励展开利别尔曼讨论,等等。这些改革是急需的,也是应急的。可是在消除了现行模式中最不适应社会形势需要的那些做法之后,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继续深入,虽然他在1956年和1961年曾两次大规模掀起批判斯大林的运动,可是在思想认识上表现得简单化,他认为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造成的消极后果是根源于斯大林本人的性格和品质,没有看到现行体制高度集中的弊病。
    如果说赫鲁晓夫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那么勃列日涅夫却是偏向守旧的人。前者揭开盖子是极其不容易,后者应该继续推进改革,可是却浅尝辄止,或者说没有全力以赴做这件事。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改革,基本上是在现行模式的框架里寻找出路,没有能够为国家发展打开新的局面。在经济上,还是依靠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对现行模式进行“完善”和“修补”,只是对计划管理工作进行合理化改革,只是引进利润、奖金等有限的市场要素,企业仍旧是计划机关的附属单位,缺少自主经营积极性。在政治上,党的高层越来越倾向于安于现状,老化现象日渐严重,不思进取,满足于“发达社会主义”现状。另外,苏联这时正热衷于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没有把全部心思用于改革,或者说在苏联高层看来,现行模式还是有效有用的。
    自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至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其间世界正在发生快速的变化。戈尔巴乔夫执政后面临的形势是“除非改革,别无选择”。他意识到改革的紧迫性,并提出“加速战略”和“全面改革”。他一上台就提出“加速战略”,并且写进了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报告,可见他对苏联经济状况的认识是很肤浅的。实际上苏联经济早已是结构严重失衡: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严重滞后,“加速战略”的重点依旧是“高速度”和“重工业优先”,在这种结构上搞“加速战略”无疑是开错药方,致使病情加重。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自然无法取得成效,经济体制改革也是原地空转,于是他认为改革不能推进就是“障碍机制”在挡道,而以党为领导核心的政治体制,就是障碍机制的主要力量。所以在经济困难加重和日用商品供应日渐短缺的条件下,他把改革的重点引向政治领域,实行“公开性”、“民主化”、“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多党制”、“自由选举”,苏共驾驭不了政治过热的形势,最终抵挡不住党内外反对派和民族主义的夺权攻势,导致苏共垮台以及苏联解体。这次本意是完善社会主义的改革,最终却是以制度转轨而告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