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史海:平津战役中的伐谋、伐交、伐兵与攻城(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伐兵与攻城依据--着眼于变化,恩威并施
     人民解放军根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从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历时23天,顺利完成了“分割包围,断敌逃路”的任务。此时,傅作义集团已由“惊弓之鸟”成为“笼中之鸟”,完全失去机动的自由。而人民解放军则迅速转入执行“吃掉两头、孤立中间”的第二阶段战役任务。第二阶段从1948年12月22日至1949年1月15日历时24天。12月22日,西线人民解放军在新保安围歼了傅军主力第35军军部及两个师。12月23日,张家口守敌5.4万人由北向西突围,被解放军歼灭在张家口以北地区,解放了张家口。在东线,东北野战军包围天津后,一面准备攻城,一面开展和平攻势,并向天津守敌发出放下武器的警告。天津守备司令陈长捷自恃“大天津堡垒化”,拒绝放下武器。1949年1月14日东北野战军集中22个师,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截断,先南后北,各个击破”的作战部署,对天津守敌发起总攻。仅40分钟就突破敌坚固城防,经29小时激战,于15日15时解放天津,全歼守敌13万人,活捉守城司令陈长捷。17日又解放了塘沽,堵死了敌人由海上南逃的通道。
     新保安、张北、天津战役的重大胜利,使傅作义集团已损兵折将逾三分之一。北平已陷于百万大军兵临城下孤立无援的绝境。这就为北平和平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伐”策略--“全”胜之范例
     北平是我国的古都。春秋战国时为燕都,辽时为陪都,金、元、明、清至民国初为都城。北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自古为北方军事交通重镇。从公元12世纪中叶起作为历代都城前后近800年,现存明清宫苑坛庙古建筑群居全国之冠,扬名于世。
     从平津战役的全局谋划来看,为了保护古都北平不受战火的摧残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力争和平解放北平也是全局谋略的主要内容。例如,1948年12月11日中央军委致林彪、罗荣桓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电文中就把“北平区”排在五大攻击次序的最后,给争取和平解放留下更多的时间;在战役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地下党组织(包括傅作义的女儿)和对傅有影响力的高层民主人士不断地对傅作义进行策反工作,促使傅作义弃暗投明,不要成为历史的罪人;战役第一阶段的“分割包围,断敌逃路”体现了中央军委“将傅作义集团消灭在华北现地”的决心,第二阶段的“吃掉两头,孤立中间”则隐含着和平解放北平的意图。总之,对解决北平问题的谋略是“立足于武力夺取,力争和平解放”。最终结果要视战役发展变化情况而定。
     北平和平解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人民解放军来说,有利的战争形势、强大的武装力量、充足的后勤支援、精确的战争谋略、英明的战役指挥、高昂的官兵斗志、卓有成效的政治攻势、顺民心而行的道义行动……这一切构成了和平解放北平的伟力。而对傅作义集团来说,不义的战争之举、被动应付的战局演变、东西两头的退路被切断、以组成“华北联合政府”为条件和谈幻想的破灭,使他“守城待变”的企图受到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在天津失陷,北平陷于绝境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于1949年1月14日发表了《关于时局的声明》,明确指出:“国民党反动统治机构即将土崩瓦解,归于消灭”,“中国共产党愿意在八项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和平谈判”。并强调指出“对于任何敢于反抗的反动派,必须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之”。据此,平津战线解放军于1月18日向傅作义发出最后通牒:“一是放下武器,一是接受和平改编,否则将以精确技术攻城。”并规定1月21日下午12时为最后答复期限。对傅作义集团来说,这是两枚消魂落魄的震撼弹。傅作义终于1月20日接受和平改编的条件,并派副总司令邓宝珊与人民解放军谈判,于1月21日达成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1月31日解放军入城接防,古都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纵观平津战役全局,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孙子的“全”胜思想是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支撑。“全”与“破”,“伐”与“攻”是辩证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只有善于审时度势,正确分析战争形势,从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出发,精确计算,深谋远虑的将帅,才能正确把握,灵活运用,达到预期的目的。(济南军区原副政治委员兼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中将  蔡仁山)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