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荷兰人用商业的观念和数字化的管理来治理台湾和其他殖民地时,向来以“天朝”自居的中国,却处于一个极大的困境而不自知。 一百多年以后(1776年),英国经济学者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富论》中说:“现在看来,中国长久以来便处在停滞状态。”他发现,马可·波罗笔下的13世纪中国,与18世纪旅行者所描写的中国“几乎毫无出入”。 他提出一个假设:似乎在马可·波罗抵达中国之前很久,这个国家已经达到它所能达到的最富裕状况,受限于它的体系制度,再也不能进步发展。 是什么样的体系制度,羁绊了旧时中国的脚步?有史学家认为,是管理者依仗虚空的伦理道德而不重视实质的法律制度。 中华帝国发达得太早,使得管理技术跟不上。史学家黄仁宇指出,人口与财富增加了,经济规模庞大了,传统中国的官僚却继续沿用“诚意正心”的泛道德统治方式,无法掌握数据以便进行实质管理。财富累积之后该怎么办?没有人有具体想法。 宋朝是最会累积财富的朝代。开国不久,宋太宗赵光义的时代,首都开封的国家仓库里便发现堆积的军用雨衣和帐篷有“数万段”已经破损。直到南宋灭亡,市面的繁华景象仍让来自商业之都威尼斯的马可·波罗惊叹。但即便如此,政府却无法动员这强大的经济力量,挽救国家于危亡。 难道没有人想过“变法图强”?北宋第六个皇帝神宗时代,全国各地的各种仓库都满得再也装不下东西了,他知道“当今理财最为急务”,大胆重用翰林学士王安石,推动相当接近现代经济理论的新法。 但是王安石搭的是一座空中楼阁。11世纪的中国完全不具备现代化的基本条件:行政体系不健全、司法不独立、民法不完备、私人财产不受保障、人民不识字、基本统计数字不存在或不正确。变法未成,还引发绵延几十年的党争,由“国家大政该怎么处理”的事实争执演变成人身攻击,再演变成道德论争。结果是“宋人议论未定,金人兵已过河”,间接促成了北宋的覆亡。 三百年后(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贫农子弟登上帝位。孤苦、悲惨的童年经验让他深深体会到:在上面主政和论政的知识分子不经切实了解,轻率地以抽象理念推动改革,只会使平民百姓更受其苦。他甚至公开指责,像王安石之类主张变革的都是“坏人”。 另外,朱元璋体恤老百姓的血汗钱,极力精简政府人事经费,县官常常是孤身一“官”上任,其余政府职员(吏)都没有定额,要向民间征召义务轮流担任。这一制度使得县官不得不与地方势力结合。官员的俸禄也非常微薄,要保持清廉几乎不可能。 明史专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就曾举例详述,16世纪著名的清官海瑞,官至二品,死时只有二十两银子的遗产,连办后事都不够。 行政费用太少,政府无法进行调查、统计的工作,更不要说做前瞻性的规划。明朝除了朱元璋在位时做过一次全国普查之外,以后再也没办法做。只过了几十年,所有的数据就都与现况不符,后来的官员不管,还照老资料征税。所以房子老早卖掉,田地变成河床,原来的屋主、地主还得照缴房税、地税,这种叫老百姓笑不出来的笑话很多。 朱元璋的这种保守做法压抑了经济活动。他崇尚“俭朴”,歧视商人(商人不许穿绸衣)、打击地主(借各种理由清算地主富户,浙江一带的有钱人差不多全被杀光)、禁止对外通商(下令“片板不许下海”)。他希望拉平贫富差距,并采用中央集权的高压方式来强行控制,要全国向最低标准的贫下中农生活方式看齐,致力于把中国变成一个“平均”的社会。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高压政策违反现实,行不通的时候只好权宜、将就或阳奉阴违。中国太大,又缺乏一套完整的控制体系,上层政府与下层百姓各行其是,地方政府也常常装聋作哑。“片板不许下海”的命令就是一个例子。浙、闽、粤沿海人民事实上“以海为田”,漳州、泉州的人往来日本、台湾“直如自家后院”。荷兰人当初之所以占据澎湖不肯退去,就是因为闽南沿海的商人纷纷载货去与他们做黑市买卖,看起来大有可为。 【摘自:《发现台湾(1620—1945)》天下杂志记者/著 重庆出版社(华章同人)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购买】 图书信息 书 名:发现台湾(1620—1945) 作 者:天下杂志记者 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定 价:49.80元 书 号:978-7-229-12078-8 出版时间:2017年7月 ☆ 献给国人的台湾历史课;简明生动,丰富真实 ☆ 港台畅销35万册,许倬云 廖信忠 推荐 内容简介 《发现台湾:1620—1945》以全球视野展现了台湾社会1620年至1945年之间的发展变迁。自明末汉人移民来台垦荒至1945年光复回归,台湾从边陲小岛逐渐成为外贸重镇,成为古老中国探索外部世界的尖端,三百多年里,历经荷兰占据、郑氏王朝、清朝统一、日本殖民,台湾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不断演变,既跌荡起伏,又血泪交融,令人感慨不已。 同时,由于台湾近现代受到日本殖民戕害,因此贯穿《发现台湾:1620—1945》的另一主旨,集中在19世纪中期中国和日本共同面临的国运抉择之比较——如何融入全球化的工商业潮流并重塑国民精神。前者执着于西洋军事技术,却因循守旧,缺乏全盘思维;而后者从根本入手,全面借鉴西方先进文明,从而崛起于东方,甚至一度成为中国最大的威胁。抚今追昔,今天中国再次处在现代化的关键时刻,如何汲取历史经验教训,重塑大国文明,值得所有国人深思。 《发现台湾:1620—1945》取材广博,文笔浅显,同时又观点新鲜,寓意高远。想要了解台湾对于中华民族的特殊性和影响力,本书正是首选的读本。 作者简介 殷允芃:美国爱荷华大学新闻硕士、麦格塞塞新闻奖得主,著有《中国人的光辉及其他》《等待英雄》《点灯的人》《敬天爱人》《素直的心》等,现任天下杂志群创办人、董事长兼总编集长。 尹萍:淡江大学美国研究所硕士,著有《堤河邑冒险学校》《海洋台湾》《出走纽西兰》等,译有《乐在工作》《偶然生为亚裔人》等。 周慧菁: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译有《10个与孩子的重要对话》,现为天下杂志编辑顾问。 李瑟:美国德州理工大学大众传播学硕士,著有《制度追赶成长》《女中医才知道的青春秘方》等,现为《康健》杂志总编辑。 林昭武:台大经济研究所硕士,编写过《走上现代化之路:王作荣的建国蓝图》,曾任天下杂志资深编辑。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购买 注:本公号所推送的文章如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来撩’栏中的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所推送的文章并不代表本公号观点,请和谐留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