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泓,暨南国际大学荣誉教授 感谢作者授权发布 一、前言 日前“国家”教育研究院公布12年国教社会领域课纲草案,其中最受瞩目的是高中历史课纲的变革,必修八学分减为六学分,中国史由一点五册的内容减为一册,而且由朝代编年史,改以主题方式呈现,并将中国史放在东亚史的脉络讲述。 虽然“教育部”次长林腾蛟说,这只是草案,还要办公听会,听取各方意见后,才会交“教育部”课程审议会审议后定案,预定108学年上路。但依照大家都知道的政府教育行政作业模式,这「草案」其实就是既定决策,不会有什么的改变,办公听会只是形式。 以下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课纲变革的历史,就会发现这是个有步骤、有策略的深谋远虑大计画。 李登辉执政后,以强调台湾为政治实体为名,将「中华民国」改称为「中华民国在台湾」,进一步再说:「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外交部”官网正式称“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Republic of China (Tai
wan)”;于是,空壳化了中华民国,从独台走向实质台独,最近蔡英文总统在巴拿马自称「台湾总统」,“总统府”官网也多以「台湾」代替「中华民国」。 二、部定标准本: 不限于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教育和历史思维 中学历史课纲就是配合这一政府发展的教育机制。教育本是近代国家,无论政体之民主或极权,均极为重视的公民教育;透过历史教育,培养共识,凝聚民心,是培养群体认同和塑造国族认同的最好机制。 为此,政府迁台后,便于民国41年,修订国民学校和中学课程标准;43年由国立编译馆,延请台大、台师大教授编写标准本历史教科书,初中中国史(劳干教授),初中外国史(夏德仪教授),高中中国史(郭廷以教授),高中外国史(沈刚伯教授)。 这套书写得很好,内容丰富篇幅较多,中学老师抱怨教不完,后来因此数度删节。民国五十四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初高中历史课本并未大作更张,只是高三增设中国与外国文化史课本。其后虽有更张,但课程标准基本不变。 改为一纲多本之前的最后一套标准本课本,是民国85年开始,由台师大李国祁教授主编,延请中壮年历史学者编写教科书,顺应时代变迁与史学发展新趋势,加入许多学术与文化史的内容。这个版本一直用到民国88年。 配合新课本,中学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内容与题型也大幅调整,不再只注重政治史和背诵式的题型,加入许多学术文化史的题目,和研读一段文本史料后回答问题的思考推理题型;初步活泼了中学历史教育。从此,中学历史教育开始不限于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教育。 三、「88课纲」与《认识台湾》: 为台独意识及及日本皇民史观课纲张本 解严后,社会与文化摆脱威权束缚,朝向多元化澎湃发展,部定标准本教科书因此遭到挑战,反对的声浪逐步升高。政治上以台湾为主体的独台和台独势力也不断发展,但执政的国民党的主流仍是坚持中华文化的老国民党。 值此社会与文化转型之际,领导风潮的李登辉是很有权谋的领袖,民国七十ヒ年,接任中国国民党主席和中华民国总统之初,势単力孤,低调行事,暗中利用国民党内大老间的矛盾,拉一派打一派,先后卸载俞国华、李焕、郝伯村和林洋港等大老在党政军的影响力,扶植党内本土派势力,巩固其权位;并扶植民进党等在野力量,作为侧翼与他相呼应。 另外,为安抚民众与国民党大老对独台和台独势力兴起的焦虑,首先制定国统纲领,一再宣示反台独,并动员学者与党内文宣机构,宣扬「文化中国」的论述, 请任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的杜正胜先生为文宣称要建立台湾为「新中原」。这段时期,历史课纲表面上率由旧章,看不出太大更动。 民国79年,李登辉当选中华民国第八任总统后,才开始迈出课纲第一步,以自由化、多元化的民主为名,取消国立编译馆标准本,推行中学教科书自由市塲化的「一纲多本」政策,出版界可以依教育部部定课纲自行编教科本,送教育部审定后出版。 民国85年,李登辉在强大的民意支持下当选直选的第九任“总统”,才开始真正进行历史课纲改革,新的课纲依杜正胜「同心圆史观」,以台湾为学习历史的起点,首次成为独立单元。 民国86年,在国中历史课程推行由杜正胜、林富士、彭明辉编写《认识台湾》的国民中学课本,以社会、历史、地理三部份,整合台湾相关史地成单一课程。开始宣扬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近代化的正面作用,并强调原住民、闽南人、客家人和外省人台湾族群分类意识,是为日后「台独意识」以及「日本皇民史观课纲」的起步张本。这就是民国88年推动的「88课纲」。 四、「95暂纲」与「98课纲」: 台独史观的展现 民国89年,陈水扁总统和民进党主政,更是配合台独党纲开始在课纲中宣扬台独史观。以因应九年一贯教育课程为名,教育部长黄荣村聘请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张元教授主持历史科课纲修订。台湾史脱离中国史,首次独立成册,并将明清两朝并入世界史讲授,主张学生应由本土历史开始学习,进而学习中国史与世界史。92年,这份课纲刚一公开,就受到立法委员及媒体抨击,张元因此辞去召集人职位,课纲修订暂停。 民国93年,杜正胜出任教育部长重新推动,以「普通高级中学暂行课程纲要」名称公布,在民国95年开始暂时使用,称为「95暂纲」。杜正胜部长同时请周梁楷教授接下历史科召集人,继续修定课纲。于民国97年通过新课纲,预定98学年度开始施行,称「98课纲」。 同时,杜正胜部长委托台湾历史学会推动《海洋教育与教科书用词检核计画》,以课文用词应该「中立」为由,对教科书「不当用词」进行检核,而其检核对象含括国小、国中及高中各版本教科书,教育部随即将该份计画报告以行政命令函转各教科书出版社参考。不但「国父孙中山」须改为「孙中山先生」,「我国」须改为「中国」,「国历」须改为「阳历」,「中国人崇敬祖先」须改为「汉人崇敬祖先」,大陆地名前一律须加称「中国」。并且在课纲中淡化日本「侵略」及对日本在台之「殖民」统治的历史,将「日据」一律得改称「日治」,「光复」须改为「战后」,「抗日战争时期」须改为「二战时期」,「中日战争」,须改为「日清战争」等,作为审查的参考。 新课纲并否定「开罗宣言」的条约地位,宣扬「台湾地位未定论」。有效地配合陈水扁总统的「两国论」,将「台湾中国,一边一国」的观念,反成功地灌输给学生,形塑了今日台湾学生与青年的「天然独」,并且成功地转移学生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恶感,朝向接受亲日的皇民史观。这个就是广受争议的「98课纲」。 已故著名历史学者逯耀东教授为此写〈雪人不见了〉,宣示与主持「98课纲」修订的高徒周梁楷断绝师生关系,轰动海内外。 五、「101课纲」: 未能脱离台独史观的修订 民国97年,人民唾弃陈水扁及其所属民进党的气氛高涨,马英九以压倒多数选上总统,民气可用之际,正是拨乱反正的好时机。有几位大学师生代表面见马英九总统,要求尽速修改「98课纲」,翻转走向独台、台独和皇民史观的历史教育。 无奈马总统只想讨好和争取那34%没投他的票之绿营选民,完全不采纳建议,反而用了深绿的郑瑞城为部长,继续沿用「98课纲」;引发学界与社会舆论激烈不满与批评,「98课纲」的实施才因此搁置一年。 此期间,“教育部”组成新的课纲小组,但成员多数仍为扁时代原班人马。新课纲修订直到民国100年上半年才完成,预计101学年度施行,称为「101课纲」。 新课纲修订部分有五: 1.说明三国时代以来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2.加入日据时代台湾同胞参与大陆抗日的事蹟; 3.课纲中注明中国史在民国38年之后只写中共的历史,而中华民国的一部分则写入「台湾史」; 4.删除「台湾地位未定论」内容; 5.中国史课时增加为一个半学期。 但是,「101课纲」基本上仍维持「98课纲」的旧结构,不脱「两国论」的框架。《101课纲》公布后,各家书商多少也考量到重修这用不到二年的新教科书,成本太高,不符经济效益,仅将旧课本简单修改送审,「98课纲」的台独和皇民史观的相关论述仍然保留。 有的版本居然称日本侵华战争为「圣战」,甚至有的版本还为日本的侵略辩白,说日本是一「爱好和平的民族」,只因1929年「经济大恐慌」,为求生存才向外发展。这种教科书塑造了年轻一代对日本侵略持同情的态度,甚至以慰安妇是「自愿」为国奉献,反对说她们是「被迫」的。 六、「104微调课纲」:拨乱反正的失败 民国101年马总统到第二任时才惊觉事态严重,开始着手修订「101课纲」。7月里,邱毅在中国国民党上建议应该删除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皇民化、台独化等不宜的内容,台湾史与中国史应合并称为本国史,获马英九认同,认为这是符合宪法的既定国策。于是,教育部再度着手修改课纲。 但是,此时课纲的修订,事实上已经无济于事;因为教材的编写以及事后的审查,基本上,无法脱除独派的掌握。负责审查教科书的国家教育研究院的高层中,还有民进党的教育高官。 而且102年9月开学前,有3个新版本历史教科书送交审查,因课文使用「明郑」、「日据」等词,以及称台湾为「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社会」等理由,遭到教科书审查委员会封杀。 专案小组着手「101课纲」修改之际,绿营一再发动舆论攻势,质疑新修课纲有「去台湾化」之嫌,委员中的独派历史学者纷纷抗议退出,以致专案小组不断重组,更换主持人及小组成员。 此时距马政府任期结束已近,匆促之间,只能「微调」「101课纲」,进行「错字勘误、内容补正及符合宪法之检核」。103年2月10日正式公布「微调」后的新课纲,预定于104年实施,称「104课纲」。国家教育研究院总结微调有十七项: 1.「原住民」改为「原住民族」,有消灭平埔族的争议 2.「国际竞逐时期」改为「汉人来台与国际竞逐时期」 3.「郑氏统治」改为「明郑统治」 4.「日本统治」改为「日本殖民统治」 5.「接收」台湾改为「光复」台湾 6.当代台湾架构从主题式改为依时序脉络叙述 7.「大航海时代」改为「汉人来台与大航海时代」 8.「荷西治台」改为「荷西入台」 9.新增「台人与抗日战争」 10.「多元文化发展」改为「中华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发展」 11.删除滨田弥兵卫事件、麻荳事件 12.「清代治台政策」改为「清廷治台政策」 13.鸦片战争迫使清廷开港通商的叙述争议 14.台湾成为当时全中国最先进的省份,说法有争议 15.台湾与甲午战后晚清变法运动与辛亥革命之互动,包括孙中山来台寻求台人支持,以及台人参与革命及中华民国之建立。 16.新型态本土知识菁英的形成,及其受到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作为 17.「慰安妇」改为「妇女被强迫做慰安妇」 18.强调「大东亚共荣圈」是侵略构想﹙教育部于座谈会补充﹚ 这份对照表公布后,立刻遭到扁政府时代课纲委员、亲绿的教育团体和社运、学运团体的抗议,各大学历史系与中央研究院历史学者139位(包括中研院2位所长、8位历史系系主任及6位台湾史相关所长)串连发表共同声明:「我们反对违背学术专业的微调课纲」。他们反对的焦奌: 1.课纲微调检核小组成员名单未公布,过程不透明,是黑箱作业。大家怀疑小组成员的政治立场偏统,而且非历史专业者偏多,已曝光的王晓波是哲学教授,朱云鹏是经济学教授。 2.反对「去台湾化」和「去日本化」,反对有价值批判字眼如:「明郑」、日本「殖民统治」、日「据」、台湾「光复」和慰安妇是「被迫」等。 接着抗议活动不断扩大,中学生也有团体参加,而与太阳花运动合流造成对教育部和行政院庞大圧力。因应反课纲团体的抗议行动,行政院宣示三原则: 1.新旧版教科书并行:微调课纲自103年2月10日公布后,目前已进入选书阶段。教育部完全尊重各校教师自主选书或自编教材,不会有其他行政干预。 2.新旧版教科书差异部分:不列入大学入学考试命题107学年度的大学入学考试。 3.针对过去两年社会各界有关新旧课纲,提出众多不同意见,即刻依程式启动「课纲检讨」。 马英九政府努力挣扎完成之历史课纲微调就在太阳花和反课纲团体的抗议下,及民进党、台联、社民党、绿党、时代力量等政党反对下,虽有新党与中华统一党及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的支援,也只能以表面上以「新旧版教科书并行」落幕。 七、「106课纲」: 中国史是「外国史」,台湾史是「本国史」 民国105年大选,蔡英文及领导的民进党大获全胜,完全执政。蔡英文虽信誓旦旦要「维持现状」,也就是不宣布法理台独,仍会顶着「中华民国」的帽子。但实际上,却快速进行「去中国化」的「文化台独」。新政府5月20日一上台,便宣布要废除微调课纲。 终于5月31日,教育部正式废止103年通过的高中社会及国文课微调课纲,并且开始着手修订新课纲,除一反「微调课纲」的「微调」外,还要强调由朝代编年史,改以主题方式呈现,并将中国史放在东亚史的脉络讲述。是为「106课纲」。 台湾史独立一册,中国史纳入东亜史中,明白宣示台湾不是中国,只如日、韩、琉球为东亜文化圈中之一独立的国家;这是为走曲折路线的「台独史观」。就和杜正胜下台前,努力推动的「中国图书分类法」一样的意识形态,要让台湾从中国项下独立出来。 高中历史课本,台湾史原来只是散在中国史的叙述中,课纲改革,首先在「88课纲」整合成独立单元,然后在「95暂纲」扩大篇幅独立成一册。另一方面,不但把中国史篇幅缩减,割裂中国史,从「95暂纲」开始将明清两朝并入世界史讲授。 「101课纲」更规定中国史在民国38年之后只写中共的历史,而中华民国的部分写入台湾史之中;中华民国史散在中国史与台湾史中,于是中华民国不见了。「106课纲」更把中国史放入东亜史和世界史中,中国也就不明显了。 表面上,把中国史放入东亜史和世界史脉络中讲,不自闭地看自己,有全球化视野,实际上却能达到消灭中国的目的;从此,中国史变成「外国史」,台湾史成为「本国史」,加上美化被日本殖民经验的「皇民史观」,更可以加重日本在东亜史上的地位与份量,拉紧台日间的纽带,相对淡化台湾与闽南及客家的中国大陆「两岸一家亲」关系,使年轻学子彻底摆脱「中国情结」,做一个独立于中国之外,却亲近「大日本帝国」的新台湾人。 八、老课纲缺点与功能性的改革 绿营人士在完成这一钜大的历史课纲改革计画,只靠绿营的史学工作者和政客,是不够的,他们需要借助专业,多方寻求友人襄助。老一派的历史教学,的确有缺奌: 1.课本内容充满编年政治史事,枯燥无味。 2.不注意最近和身边史事,流于虚无,不切实际。 3.课本多是背诵式题型考试,不利于理解,误导学生以为学习历史只是诵锁碎史实,不值得学习。 因此,史学界出现一批有理想的工作者,致力于历史教学的改革。其中以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张元教授为佼佼者,他主导「95暂纲」,把台湾史独立成册,不是「政治考量」,而是希望透过台湾史课程,培养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核心能力。 他一向看重所谓的「历史思维式的史学教育」希望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重新思考历史事实与历史人物点评,从而学习由历史传承下来的人生智慧。 台湾史切近我们,以台湾史为起点,不但有种特别的亲近感,就实际条件而言,由于国小、国中已学过「认识台湾」课程,学生比较熟悉,找资料也比较容易,可以设计很多不同的教学活动,对他们的历史思维的发展是最有帮助的。 因此,对张元而言,他将台湾史独立成册,诚如他自己所言,完全是「功能性」的考量。既然有这样好的机会实现理想,张元教授便接受教育部长黄荣村的邀请担下重担。其后,张教授虽然退出课纲的改革工作。但跟随张元教授的这一群从事历史教学改革工作朋友和学生,仍然留下来协助课纲改革,其中有些是有政治使命的,也有一些仍相信自己不是为政治,而是纯粹为历史教学作功能性的改革。 功能性的改革是两面刃,只要我们能用心,一样可为我用。 民国四十年代初期,有一位从事历史教学理论的学者说:历史教学,循序而进,从奌发到线,由线发展到面,最后发展到立体。也就是先讲某个人物、某件事,进而用时代为经,把人与事串起来,然后发展到探讨某一空间内,不同时间,不同的人群、族群关系的史事,或同一时间内,不同空间之间、不同人群、族群关系的史事,或从整体研究某一主题的历史。这是「106课纲」强调的历史学习的方式,要由朝代编年史,改以主题方式呈现。 如果初中课本真如课纲所说是以朝代编年讲述,有了这个「线」的基础知识,当然应该发到「平面」与「立体」,由一面的理解,进步到多面多维的立体观察,也就是选择专题演讲讨论,深刻理解某一史事。 因此,这一「106课纲」改革项目,可以不是为政治,而是纯粹为历史教学的功能性改革。功能性的改革是两面刃,只要我们能用心,一样可为我用。 九、因应之道: 广招同志运用功能性改革充实认同中华文化论述 当今形势,政治上绿营完全执政,历史课纲及课本编写,也掌控在绿营学者手中,尤其在民国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在学生与年軽人中,独台和台独已占主导地位。要想拨乱反正,难如登天。但孔夫子训勉我们: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努力,一为充实论述力量,一为广招同志,不是敌人。 诚如张元教授所说,历史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核心能力,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思考。台湾史切近我们,当然要注重台湾史,独立成册,又何妨?只是我们以台湾史为乡土史,绿营以台湾史为台湾民族国家史。能有此覚悟者,可为同志;无此觉悟者,何尝不能争取为同志。 「106课纲」把中国史纳入东亜史和世界史脉络中讲,注意不同时代,我国与东亜邻邦的交流关系,本是扩大视野的好事。虽然有把中国史消失在东亜世界的危险,但若我们展开地图,纵览史事,至少在甲午战前,中国是东亜世界的独强,政治、军事如此,举凡文字、文学、史学、经学、艺术等更是如此。 台湾大学历史系高明士教授到日本留学,受日本学界论「唐文化圈」的影响,倡论「东亜文化圈」,也就是以中国为中心,把日、韩、琉球纳入这个以汉字、儒家经典、律令典章制度等中国文化为主的文化圈。 反中的台湾史学界成员为助蔡英文政府搞「去中国化」培养「天然独」的历史课纲;将此一「东亜文化圈」进一步发展成以「东亜史」,以取代「中国史」,把「中国史」变成「外国史」。 但他们终会发现,这非但无法否定中国在东亜历史上的主导地位,而且更无法否定台湾人与文化的中国性与中国成分。以灿烂深厚悠久文化为内容的中国历史,不是一时掌权的政客可以主导和玩弄的,更不是少数醉心政治的史学工作者和趋炎附势之徒可以篡改的。 当今蔡英文政府推动文化台独的历史课纲,虽对历史教学的发展设下局限,但徒法不足以自行;课纲的实践,编写课本与教材,课堂讲授,还得靠人,何况新课纲中还有些功能性改革可供运用!只要我们不放弃,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一样可在反中台独气氛弥漫的环境中,传播中华历史优良传统。 有志竟成,愿与友朋共勉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