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解密 >

中华民国“大将军”:辛亥革命后革命党军事编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一。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小史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省纷纷独立响应起义;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自海外归来到达上海,29日各省代表会议在南京选举临时大总统,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以绝对多数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临时中华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1月3日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黄兴任陆军部总长,1月9日陆军部正式开始办公,南京临时政府在准备北伐的同时,更加积极进行南北和议,以袁世凯任总统为和议条件;2月12日清帝被迫下诏逊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被推翻;2月13日孙中山正式向临时参议院辞职,推荐袁世凯继任,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4月1日孙中山正式向临时参议院辞大总统职,辛亥革命成果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窃取。南京临时政府成为昙花一现。
    二。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军事机构及兵力
     1912年1月2日参议院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临时大总统有统率海陆军之权”,同时规定此权通过行政各部的陆军部、海军部及大总统军事幕僚机构参谋部来实现行使。以陆军部、海军部掌军事行政(军政)事宜,以参谋部谋划国防用兵(军令)事宜。1月3日,临时政府以黄兴为陆军总长和参谋总长,黄钟瑛为海军总长。陆、海、参三部皆属平时统率机构;战时则由大总统成立大本营,直接实施军事指挥。此外还设直隶于大总统的南京卫戍总督,徐绍桢受命任之,负责南京卫戍及治安。
     武昌起义后,各省同盟会和立宪党人纷纷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军政府和民军。由于各省民军基础不同,装备、组织和战斗力亦参差不齐。其中云南、浙江、福建、武汉、南京因有新军作骨干,军官及部队的素质较好,战斗力较强。而靠帮会分子为骨干,招募游民、收编绿林成军者,则纪律差、战斗力弱。至于各省民军究竟有多少人,连参谋部也不清楚,只是接到各地民军要番号、军饷的电报,并末派员进行点编。
     孙中山于1月16日下令颁行陆军部制定的《陆军暂行编制》,规定各级建制单位的名称为军、师、旅、团、营、连、排、班,军、营、排3级与清末新军相同。其余镇、协、标、队、棚等称谓废止,并具体规定了各级编制。
     陆军部随之开始以新的编制整编部队。自1月26日任命第一至第六师师长后,到4月,共整编约5个军、20余个师,计第一军(军长柏文蔚)辖3个师,第二军(军长徐宝山)辖2个师,第三军(军长王芝祥)辖2个师,第四军(军长姚雨平)辖2个师,第五军(军长朱瑞)辖2个师,另有7个师。已任命的各军、师,大都为南京附近几省的民军,而拥有大量军队的湖北、云南等省并未任命。
    3月3l日,袁世凯任命黄兴为南京留守,以统辖南方革命军队;6月14日,南京留守撤销。
    三。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军队的官阶设置
     1905年8月20日,在孙中山倡议下,100多名仁人志士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先生、黄兴、章太炎等人制订了一整套《革命方略》,明确提出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并“纸上谈兵”地草拟了“军政府与国民军之条件”。在“军政府与国民军之条件”中,不仅规定了军队的编制,还制订出一套“将校之等级”(注:此处的“将校”即军官),上等称“督”、中等称“尉”、下等称“校”,第一级称“都督”、第二级称“副督”、第三级称“参督”、第四级称“都尉”、第五级称“副尉”、第六级称“参尉”、第七级称“都校”、第八级称“副校”、第九级称“参校”。
    这应该算是国民党军队军衔制度的起源。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后,黄兴应湖北军政府邀请,到武昌主持军务,一向视孙中山为师友的黄兴,也开始整编湖北义军。而同盟会的《将校之等级》也得以实施。按当时的规定,军官的等级标志(军衔标志)为竖条肩章(与北洋军队的常服肩章样式相仿):上等为全银底,中等为红色底镶两条银色宽杠,下等为红色底镶两条银色宽杠,“督”缀三颗金色五角星--这也是五角星作为我国军队军衔标志的发端,“副”缀二颗星,“参”镶一颗星。各省都督、副都督大多由省临时议会选举,未经中央政府任命。但这些举措不久就随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消失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