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班超出使西域时曾留有名言,曰:“明者睹未萌”。此言于外交有重大指导意义。从事外交,务具预见;若无预见,外交易败。善棋艺者皆懂一个道理:要多看几步棋。
在中国,三国时诸葛亮的“隆中对”可称外交上科学预见之经典。诸葛亮未出茅庐即预告刘备,天下势将三分,鼎足而立。蜀国的全部战略和策略几乎均据此而定,而事态的发展也基本与诸葛亮的预见相符。
就当代中国外交而言,科学预见之最,当数毛泽东主席于1946年4月对当时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所做的判断。1946年春季,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反动派鼓吹所谓“美苏必战”和“第三次世界大战必然爆发”的论调,悲观的估计一时在国际上盛行。但毛主席持完全不同的看法。他在一篇只有400字的题为《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的短文中写道:“世界反动力量确在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的危险是存在着的。但是,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世界反动力量,并且正在向前发展,必须和必能克服战争危险。因此,美、英、法同苏联的关系,不是或者妥协或者破裂的问题,而是或者较早妥协或者较迟妥协的问题。”事实已经证明,毛主席的这个预见完全正确。
翻开西方外交史,外交上展现预见的,也颇有记载。其中,善于外交预见的佼佼者可能当数普鲁士王国首相俾斯麦。当年尼克松总统访问法国时,戴高乐曾问基辛格,19世纪的外交家中,哪一位给他印象最深。基说,俾斯麦。戴问,为什么?基说,“因为他在胜利后还表现节制”。基此言指的是普奥之战。普鲁士打败了奥地利,但俾斯麦力排众议,反对进军维也纳。俾此时已预见到普法之战不可避免,他之所以适可而止实为避免奥地利在未来的普法之战中站到法国的一边。俾此举因而被誉为“俾斯麦式的和平”,并被列为外交楷模。
进入20世纪,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外交预见也是可圈可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斯福已预见美国的最终参战不可避免,但苦于当时国内反战孤立主义情绪高涨。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事件为罗斯福提供了参战的良机。据参与袭击珍珠港的日军参谋源田说:“罗斯福早在袭击珍珠港的11个小时前就已知悉日方的动向,但他并未通知前方,原因可能是出自罗斯福的深谋远虑,他试图让日本先下手,从而一举统一舆论和提高士气。”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4届、任期长达12年零39天的总统,上述的外交预见是其突出的政绩之一。
外交预见,举世瞩目。为此,美国甚至还提出“防患于未然”的外交理论。当年尼克松总统曾明确指示基辛格要杜绝那种“危机外交”的做法。基辛格的主张是:以“防患于未然”外交来取代“危机外交”。1970年的“古巴事件”即是一个典型实例。当时美怀疑苏联可能正在古巴兴建一核艇基地。对此尼克松决定采取坚决立场,但做法不是挑衅性的。他指示基辛格向俄国人讲清楚这样做是在玩火。基辛格一面举行新闻发布会向苏发出“含蓄的警告”,一面把苏大使多勃雷宁召到白宫向他提出警告。后来,多勃雷宁向基确认,1962年在古巴问题上的谅解依然有效。后美国中央情报局证实,苏在古巴修建核潜艇基地的工程已停止。“此次‘古巴事件’本有可能发展成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全面危机,但由于采取‘防患于未然’的外交做法,把这场危机打掉了”。
外交预见,靠的是外交家的深谋远虑,而深谋远虑却来自外交调研。外交工作,千头万绪,成在调研,败也在调研。说调研是外交工作的基础,此言不虚。
(责任编辑:admin) |